声明:这是一则洋葱新闻。
印度知名演员阿米尔·汗新作《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两天,口碑不俗,豆瓣评分达9.1分。
就在观众为电影感到激动、沸腾之时,国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导演却向媒体表达了担忧: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仍然很差。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2个女儿训练成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当大女儿吉塔最终获得冠军,印度国歌在体育场内响起,许多观众纷纷表示:看哭了。
“可笑至极!”这位导演气到嘴唇发抖。
您是不是认为,中国人应该把眼泪留给中国自己的摔跤冠军呢?记者急忙问。
“哦,那倒不是”,他摆摆手,“体育是不分国界的嘛。”
随后,这位导演向我们指出了《摔跤吧!爸爸》的3处硬伤。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的成长,过于顺风顺水了。
所有的困难都浮于表面,说训练,就进步神速,说和男孩子摔跤,就一个能打的也没有。第一次打全国比赛就拿全国冠军,第一次打英联邦比赛就拿国际冠军。
“电影第一个硬伤就在于,马哈维亚和吉塔在没有遇到任何贵人的情况下,就成功了!这是严重违反传统戏剧理论的!”他轻蔑地说。
我们去看影史上那些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哪个主人公不是在贵人的帮助下走上人生巅峰的呢?
说明导演内心深处还是太自恋,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
那您觉得影片中哪个人物适合做马哈维亚的贵人呢?记者问。
他微微一笑,“我看那个当地体育局官员,就很适合嘛!”
在马哈维亚最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体育局挺身而出,替吉塔和巴比塔解决专业训练垫的困难问题,整个戏一下就活了!
观众流下的眼泪,一定会更多。
片子的导演过于沉溺在“女变男”的戏谑和奇观上了,在现实层面彻底失衡,才会犯下这样一个低级错误。
我们的记者连连点头,果然是专家,看问题切中肯綮。
“电影的第二个硬伤是,严重丑化了国家教练的形象!”他继续开炮。
在片中,教练的战术水平竟然不如马哈维亚这个村庄老大爷!
“这不瞎胡闹吗?”他向记者摊摊手。
“但是吉塔运用马哈维亚的战术最终获得了胜利,如果听教练的,可能会输。”记者说道。
“不可能!”他斩钉截铁地说。
运用马哈维亚的战术只是侥幸小分获胜,如果按教练说的去做,只会赢得更轻松,可能都不需要进入第三局。
“不光是战术水平的贬低,人格上也存在矮化。这是我尤其不能接受的!”他说到这,情绪有些激动。
就算马哈维亚对教练的临阵指挥指手画脚,教练也不可能把马哈维亚关起来,这段戏对观众简直是折磨。
导演的水平还是有限,如果教练不仅不生马哈维亚的气,反倒把马哈维亚纳为助教,岂不是皆大欢喜?
父亲、女儿、教练,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击败对手,捧得桂冠,这场面,你知道会哭死多少观众吗?
“整个片子的确是一下就升华了!”我们的记者若有所悟,急忙问:那第三个硬伤是什么?
这位导演倏地站起身,几乎是义愤填膺地说道:片子第三个硬伤,也是最大的硬伤便是,在吉塔夺冠的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在哪里?
我们的领导干部,还是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啊!
您的意思是,马哈维亚所在的村子、乡镇、县市各级领导应该欢聚一堂,和全村人一起,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这精彩的瞬间?记者摸摸下巴,似乎懂了。
对咯!还有我们央视的记者,也应该在现场嘛。只有这样,电影结局才会像新闻联播一样美好。
所以说,这部片子导演还是欠一些火候。但是我们的观众,却为这样的电影叫好。只能说,这届观众不大行。
那您计划,如何去提升观众的审美呢?
“目前中国版《摔跤吧!爸爸》已经正式立项,由我亲自导演,计划明年上映,目标票房80亿。”
哇!那除了刚才您提到的3个硬伤,中国版本还会有什么变化吗?记者关心地问。
“运动项目会改,改成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举重,一个村里的女娃是个举重奇才,徒手可以举起汽车,女娃父亲起初不同意她练举重,但是乡委书记认为女娃是个好苗子,做通了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她带到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好励志啊!”记者被剧情吸引。
“片名就叫《举重吧!书记》,后续还会开发《击剑吧!村长》、《滑冰吧!主任》、《跳水吧!指导员》,打造一系列IP。”谈起下一步规划,这位导演踌躇满志。
上面是一则知春路卡佛原创的洋葱新闻,希望你会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