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无欲无求
这章是《道德经》中“道”的部分的最后一章。讲的是“道”的作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常常理解“无为”是不作为,这是不对的。“道”是什么?“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更是自行周行不殆的,是运行不止的。所以“道”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道”按照自己的本质、根本,按照自己应该的根本规律在运行,不是为了什么目标、目的,但成就了一切事物,所以是“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根本后,按照自己的本质、根本去做自己本应该做到,没有任何功利目标、目的,但从结果看了实现了自己的使命、活出了自己的价值,从而让别人看了是无所不为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句话就是说人们真正得道后做事的样子。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就是说那些人、侯、王若认识了“道”并且能够严格按照“道”去做,那么他好像天选之子,周围的万事万物将自动变成他想要的样子,来帮他实现他的价值。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如果周围的万事万物将要做出超它本质的动作时,这个认识的“道”的本质的我就会用“道”的“无名之朴”来镇住它,让它回归本质。这里的“无名之朴”就是“道”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本质道理。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明白了“道”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本质道理后,之前那种将要超出本质的动作、心态自然会停止、消失,就会重新回到本质运行规律上来。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种超出本质的欲望、行为停止消失后,自然会平静下来,更加能够体会到“道”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就会不断良性循环,天下就会自己纠正自己、回归本然大道。
作为道经最后一章,老子还是把“道”的作用,来说明天下治理,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决定,也说明中国的先哲都注重国家治理、人民安定。但“道”需要从认识到遵守(“守之”),到再认识(“无名之朴”)来纠正行为、心态,然后做到心理认可遵循达到“静”的境界,最后能够不断“自正”,就真正得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