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过一篇《语言文字运用,勿让精神缺席》的论文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现在读起来还是觉得很有道理。最近认真研读洪堡特的语言学著作,也越发觉得要中国古训的重要意义:有德者才有言。我想这里的“德”,应该指的是一种精神。
人的精神是一种很有力气的东西,有时候也往往很无形,所以它需要一件外衣,这个外衣就是语言。语言让精神的力量得以展现,也使精神有了确切的形状。语言是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这句话也是有根有据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精神也迫切需要一个载体,然后语言就诞生了,全世界所有的人类,语言形式不一样,其诞生的过程却基本一致,这就是人,所以,语言的诞生就显得那么必然。
归结到一个具体的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精神越是丰富,他越是希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孔子述而不作,但总归是“述”了,苏格拉底不肯写作,但他“赤脚走雅典”,靠的还是一张嘴。语言就是这样强制着有精神的人,从他们的嘴里,从他们的手中,将他们的精神导引出来。所以,先有精神,后有语言,精神产生了语言,而语言反过来又彰显着精神。
具体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自然需要这样的一个顺序,也就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懂得给孩子精神的滋养。
精神从哪里来?很多时候并不是灌输而来,不能总是“舍己为人”“大义凛然”……,精神应该从思辨中来。比如《梅兰芳蓄须》,要让孩子思辨:课文中讲了梅兰芳卖房、梅兰芳请友致病等一系列的事情,为什么课文却以“蓄须”为题呢?孩子们一方面理解了何为文本中的重要事件,同时也逐渐懂得,相对于卖房、得病,一个演员无法上台表演才是最最痛苦的事情,就像现在不让马斯克进行科技研究一样!孩子的精神也在思辨中得以升华。
精神从哪里来?在多多阅读中来。读课外书首先得到的是什么?自然是精神。读一本书,就是不断深化对某种精神的认识,包括作者的精神,包括主人公的精神,读整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会形成对书本中精神越来越清晰的感知,从而受到精神的熏陶。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引领孩子多读课外书。
精神从哪里来?当然是从语文老师自己的身上来。语文老师身上充满了正义之心,语文老师自己能够发生对文本中精神的深刻认识,语文老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些都会深刻影响所教的孩子。所以,语文老师首先得是一个有精神的人,这种精神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个性”。
是的,语言是从精神中产生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语文教学不要着急去进行语言的分析,而是首先要让孩子发生某种精神的转变,当然,在理解精神的同时,往往也就理解了语言了。这很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