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在心里都会对自己有些定义,有的是正面积极的,有的是负面消极的。我对自己就有很多的评价和定义。其中有一条就是,我是个不爱做饭也不会做饭的人。
而且这么多年来这个定义也一直未曾被改变,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自己不曾想着主动努力去改变,另一方面是家人的接纳,包容和照顾。我有个对菜肴的色相味有些追求的老爸,有个任劳任怨的老妈,有个比我勤快能干的妹妹,有个接纳包容我的老公,所以活到四十多岁,我在做饭方面没有自我突破,也没有被改造。
从有了孩子,老爸老妈来帮我照顾孩子后,我就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直到两年前,心里确实觉得老爸老妈年纪大了,不忍心劳累他们,才真正开始另起炉灶。虽然独立开火了,但有了家人一直以来的认可接纳和自我定义,老公似乎很自然地担起了大厨的担子,我只充当了一个打下小手,炒点小菜的助手的角色。
所以这两年每当老公出差时,老爸老妈就会让我去他们那吃饭。今年春节期间,当和老公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时,老公在感叹学习节目中的美味佳肴,我却在心里暗自惭愧,节目中一再讲述,很多远游的人念家,其实更多地是想念妈妈的味道。而儿子这么大了,我却做不出一道儿子爱吃的菜,更别提让他难忘的妈妈的味道了。
前两天老公出差了,老妈像往常一样跟我说,姜华这几天不在,你就过来吃吧。我温柔而坚定的回答,我不过来了,家里有剩饭剩饭。第二天中午下班,路过弟弟店门前,他赶出来跟我说,中午就去我们家吃吧。我仍坚定的回答,我不去了,家里有饭菜。
昨天周六休息,在心里对自己说,用心做几个菜,争取让儿子喜欢吃。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动力和压力。看看家里还有的西红柿和黄瓜,立马运用学过的VAK技术,调动头脑中的记忆画:西红柿炒鸡蛋,好吃有记忆的是我在武汉一同学家亲眼看过,当时还觉得和我以前吃过的不一样,还随口请教过。至于儿子一直喜欢吃的餐馆里的刀拍黄瓜,我一直未做到位,今天可以换种做法,去年在一个领导家聚餐,办公室同事做的凉拌黄瓜很受欢迎,我当时正好在厨房剽学过,今天拿来用用,还有老妈给的她泡的儿子爱吃的酸白菜,就模仿老妈的做法吧。
今天早上,我给老公打电话,兴奋地给老公汇报,昨晚炒的几样菜,儿子基本上都光盘了,我准备一会买菜去。而且我事先在心里有了菜谱,买点山药,就参照前年和老妈、儿子去武汉小姨家,姨父的做法,当时平时很少吃山药的儿子一个劲说好吃,在一旁看着都乐呵的姨父还传授了他的做法,惭愧到现在都没试着做过。还有儿子爱吃的一个餐馆做的维C凉拌生菜等,头脑里立马调出诱人的图片,心里的做法步骤基本上也就胸有成竹了,另外还计划做两个自己觉得有些把握的菜。
中午在厨房忙乎一两个小时,大功告成,尝尝味精还比较满意。自信地跟儿子说,老妈觉得还不错,不信你尝尝。
这就是我今天想到并做到的突破自我定义,写到这,想到李老师讲过的一句话,越突破越成长(*^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