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作者: 临渊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3-07-16 19:08 被阅读0次

原文
人之过误宜想,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译文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想;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位著名的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在战场上,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治疗;如遇士兵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据《明史·徐达传》记载,朱元璋对他如此赞叹:“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朱元璋曾赐给他一块好地,正处于农民的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就用这地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过朱元“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很多人奉行这样的双重标准:“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意思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合作。因为他不懂得“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纵自我?

一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看待问题。一旦境遇不顺,就会抱怨别人对他怎么不好,社会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全世界都是敌人,全都对不起他。他们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眼睛总是盯在别人身上,从来不肯反思,到头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将没任何人喜欢他,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终将离他而去。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凡事身体力行,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难关!正所谓,你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美好。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别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举手帮助的时候,切不可袖手旁观、做冷冰冰的无情路人。如果自己确实有能力,就尽量伸手扶一把;没能力帮,也尽可能分担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们能感同身受,给予别人最大的支持,明天当我们落难时,他人就会慷慨解囊,以同样的真情回报我们。

为人处世的要点就在这里——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别人,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就请先想想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横木!请将心比心,对别人多点理解与宽容之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sw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