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称之为终身学习,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特点,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从接受教育的个体角度来讲,我们视终身学习为“长线”教育。而终身学习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针对教育者来说,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的这一过程形式,视为“长线”教育模式。
“短线”教育模式相比“长线”教育模式来说,其学习周期相对不太稳定,且其因素多源于外界(家庭与学校),但是最明显的特点是分数的短期提高,相比之下“长线”教育模式一时可能收不到成效。受教育者若长期接受“短线”教育将会一定程度消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之下“长线”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继而自主学习。
理想化的教育模式是“长线”教育模式,由于家庭与学校的负担,采取“长线”与“短线”教育模式并举,家庭与学校“双线”职责交替的教育模式也未尝不可。
但是排除特殊情况,并且在相对比较公平的教育体制下,分数能够最直观地表现学习情况,因此更多人更关注分数,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中,衍生出了“分数决定一切”论。
(选择这一套相对比较公平的教育体制更多是源于我国的国情与政治条件。我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相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这些讲人情的选官制度持续的时间更长,就在于能够相对更公平公正地选择人才。若论科举制和如今教育制度的区别,其一是如今教育制度受众面比科举制广;其二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如今教育制度是根据阶段性学习的成效从而分配到相应的教学资源;其三是科举制度服务的受益者是帝王一人,而如今教育制度的受益者是全国民。)
虽然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分数反应出很多东西。因此为了分配到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人们宁可只看分数,压抑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共性,也就促使了提倡素质教育却迟迟无法全面落实的局面。到最后,大部分人会只选择“短线”教育模式来提升分数,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就成了标准的应试教育,其结果造成了“高智低能”的局面,社会、家庭与学校成为制造型号一致的所谓的“人才”的工厂。
例如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读太多与考试无关的书,影响考试成绩,于是把孩子学习特长的时间压缩。有大部分孩子为考试而读书,一旦考试成绩不好,就觉得读书没有希望,从此厌倦学习,大学毕业便再也不愿翻开书本,严重地影响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那为什么相比素质教育,国民更喜欢应试教育呢?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更喜欢和有共性的人和事物站在一起,排斥与众不同的人或事物。同样是应试教育下成长,便更有归属感,自然对新事物(素质教育)会有所排斥。
以上仅个人拙见,若有不妥还请多多担待,并烦请不吝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