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本我们都学过关于商品的一些概念:
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在本质上体现为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用价值是指某物对人的有用性(例如面包能填饱肚子,衣服能保暖)。
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时占有。对于买家来说是通过买的过程占有了使用价值,而卖家则是占有了价值。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打折满减促销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
1、我们都知道商品价格受价值和市场供求的影响,当个体或企业提供的是市场无差别的商品或服务时,我们很容易消费疲劳。这时具有稀缺性的商品和服务更容易受消费者青睐和口口相传。而且有些商品和服务本身就自带话题和流量,比如一个高学历女生去卖猪蹄(漯河的猪蹄西施曾经上过快乐大本营),比如最近刷屏的“佩奇是个啥”引发的关于城乡差异,留守老人和隔代相处的讨论等等。如果你选择一个自带话题和流量的商品和服务,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一半,不过凡事有利有弊,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和热点更容易暴露商品或服务本身的弊端,这时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了。
2、商品或服务的目标人群购买力如何,这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还有消费理念有关。
一般新超市促销时,都会选几种特价商品吸引顾客。一般哪些人最容易受吸引?大爷大妈和家庭主妇。一些大爷大妈退休后带带孙子孙女,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他们的时间成本几乎为零,这些时间即使不去抢购特价商品换取实惠,也会在别的不产生明显的经济价值的地方花掉。而且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一般比较节俭,更容易被促销吸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大爷大妈虽然是常客,可由于本身年龄身体状态需要储备养老院,还有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固定收入,因此购买力较年轻人也低。
因此到处有新闻报道有大爷大妈在超市坐着小板凳等着抢购米面油菜等打折促销商品。一些全职家庭主妇出于本身经济能力和节约家庭开支也会时常光顾打折促销商品。
但是一个本身收入不错,更注重商品性能和商家服务的人,是不会为了每年例常的几场大型购物狂欢而提前几天甚至数月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的,对他们来说自己有稳定可持续的现金流,这些钱花出去了获得了满意的商品使用和服务体验已经满足预期消费目的。没必要为了省几百几十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拿这些年常见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来说,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很多商家在节前节后一个月消费骤减,顾客知道双十一会有促销满减活动,一些不是紧急需要的物品还不如放在双十一购买,经济实惠。这样做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由于双十一发货量大又会造成仓库发货漏发错发率提升,还有快递滞后等现实问题。一些商品本身性价比低,也想搭载双十一这个快车赚取流量,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问题被消费者诟病,甚至引发其他消费者的蝴蝶效应。
还有就是一些消费者本身就是冲动消费,经过双十一快递间隔的这几天,对商品的热度降低,加上又对商品或服务不满意,也就越来越体会到羊毛不是出在猪身上还是在羊身上(有些鸡贼商家会在双十一活动前或当天提价),吃一堑长一智,消费也越来越理性了。
打五折和买一送一消费者所花的钱是一样的,但是对这两种活动的心理感受不一样。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如果商家拿一个小碗给我们盛饭即使满出来我们也觉得吃亏,如果商家拿一个大碗把饭菜堆起来,下面放多点,到上层逐渐递减,让上面冒一个尖,我们就觉得获得一个大实惠,其实两者的份量是一样的。我们本能对实物比较敏感,花同样的钱,更在意肉眼可见的实物有多少。想想多少人用支付宝支付时眼镜都不眨一下,月底面对巨额账单傻了眼,而用现金支付是从口袋实实在在掏钱也就更珍惜更节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