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遥远,记得择旅而行

作者: DarcyChen橙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21:14 被阅读0次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法国作家加缪

                                        始

    2019年最后一天我把手机恢复出厂了,重新安装了所有APP。

    意外发现微信更新可以将微信好友之间的联系区分成“聊天、朋友圈、微信运动等”和“仅聊天”两类。

    清晰且彻底。

    我上网一查发现这次微信更新后有个很切合实际的词条。

    从此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又多了一种关系:

    仅聊天。

    短小且精悍。

    每当应用更新了一个新版本我都会有去尝试的冲动。

    但是这次微信的新功能我点开界面,看了介绍,想了一下,就点了退出按钮,没有尝试。

    因为我觉得这样是在给自己徒填麻烦,没有必要。

    不关心你的人任凭你再丰富多彩也只当你是透明。

    还有一个比较滑稽的原因就是我真的很难在我的83位微信好友中找到“仅聊天”类好友。也以此原因来回答爸爸说问我前几篇拙文阅读量怎么这么少的疑问。

    我开始时难以接受明明双方互为好友,却只存在于仅聊天列表。

    或许自己有些歇斯底里。

    后面我体会到了张小龙团队的用心良苦,多么的为广大使用人群考虑,多么具有人性化。

    尤其是沦为社畜的我们。每天已经被不计其数的信息、短视频等肢解我们宝贵的时间,实在是不太允许我们在“仅聊天”类好友上浪费时间了。

    纵然微信团队向我们展示了其具有人文情怀的一面。

    但是我固执的认为,此次更新给人与人的关系划分了等级。

    疏远或是亲近,如何给朋友划分等级各人自有定夺。

    划分等级是给友谊设了一个框,框外的人与框内的人享受不同待遇。但是又未尝不可。

                                    酒肉之交

    《了不起的盖斯比》一书中借黛茜与盖斯比两位人物讲述了“美国梦”的破碎的过程。

    不过我总是get不到作者的隐含高阶的深刻意义。只能从浅层来谈理解。

    书中写道盖茨比用了5年时间艰难的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他在长岛西端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与住在东端的布坎农夫妇隔海湾相望。他大摆宴席,邀请许多名门贵族,他的府第每晚灯火通明,成群的宾客饮酒纵乐。

    貌似盖茨比是不缺朋友的,天天都有友相伴。

    但是细看发现盖斯比其实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试图去了解他,知道他的艰辛的过程。相较于他本人,那群人更热衷于酒与舞会。

    关于他的,只是在那群人吃饱喝足后不断猜测盖斯比罪孽的人?

    盖斯比是孤独的,他的酒肉之友是虚伪的。这一点,在他死后他的别墅的场景更为明显。

    盖茨比死后在葬礼上,原先在晚会上曾天天白吃白喝或自称是盖茨比的朋友,却他死后躲之不及。

    盖斯比一心想要保护的黛茜,在自己出车祸后不顾为她付出一生努力和爱的盖斯比的安危而选择逃离的这个始终在金钱所营造的安乐窝里沉迷的女人。

    汤姆•布坎南——这个在车祸后选择带着黛西逃离躲罪、并为了报复不顾事实真相把罪责全推卸到盖茨比身上,最终让盖茨比付出生命的家伙。

    这些人,在盖斯比生前获得了盖斯比所提供的一切美好。

    这些人,又在盖斯比死后的第一时间与盖斯比撇清关系。

    盖斯比的朋友对待盖斯比的态度反差尤为让我见证了什么叫酒肉之友。

    让人不免有几分寒心,却又是无比真实的。

    酒肉之交很难有诚心的付出,又怎会有始终如一?

                                    萍水之交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过了23岁就再难交到好朋友》。

    其文罗列了:从路人到好朋友需要时间、只有有共同经验的人、23岁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固定的圈子等等颇具道理成为好朋友的条件。

    当时一想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我无比赞同。我虽不到23岁,但是现在比之前的赞同更甚之。

    的确,从路人到好朋友这个阶段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同过甘、需要共过苦,需要太多太多。

    2019年12月,我回中山同家人小团聚,在搭坐的大巴上,认识了琴。

    她上车时热心帮助人的态度与手把手教同车奶奶系安全带的举动使我有认识她的冲动,起初我们也有一句没一句搭着,主要是我有点不太容易放开的。

    她十分健谈,感染了我,话匣子渐渐打开。

    我们一起聊高考奋斗的日子、大学考证的经历、实习的经历、她开始找工作的情形,她工作初期的窘迫之境等等。

    明明我和她是在不同时候在不同的地方上的不同的大学学着不同的专业,但是我们却在将近3小时的车程中相谈甚欢。

    我们同一上车点,同一终点站。

    中途她给了我看了一下她的名片,我瞄了一眼后,就收我的包里。

    到达终点时我们要分道扬镳,道别后,我才想起名片她都没有说给我,我就收起来了。(真想揍当时的自己)。

    不过好在我们都要在同一天乘坐同一趟车回到深圳,到时把名片还她便是。

    回到家中,我拿出了琴的名片,上面有她的联系方式,但是我并没有添加,因为我觉得琴有可能只是寻找一个职场上的伙伴才让我看名片的呢?而我显然目前并不能给她提供帮助。

    我是想和琴结交朋友的,我不是很擅长于主动。况且我认为直接通过这种方式来结交朋友的话又太过唐突,所以我决定回深圳时当面说清楚。

    陪伴家人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周天下午我和琴如约又搭坐同一趟车回深圳,我先向琴说明了我想交友的迹象,并说明我可能不会给她提供工作上的帮助。不想成为职场之友。转手想把名片还给她。

    琴拒绝。

    “别人给你的名片再还给别人是很不礼貌的哦!”

    “我以为你认为我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才这两天没有添加我的联系方式的呢?”

    她说道。

    我们一见如故,二见解除双方的疑惑。

    双方更是觉得聊得来了。她鼓励我趁年轻多学习,不要过早的固定死自己,多去一些地方看看。我夸她烧的一手好菜,一点都不胖,过上了别人想而不得的生活。我向她说明刚毕业的迷茫,她把她搞笑的朋友的趣事分享给我。

    或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些客套话,并没有什么太多真情流露,更谈不上什么友谊至深。

    尽管我们聊得只是一些日常的琐事,可这不就是生活最真的样子吗?

    而且相较于酒桌上之交,职场上之交(当然并不以偏概全),这种多了几分真,而恰恰是这几分真,往往就会造就更深的谊。

    据不完全统计:人一生会遇见290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萍水相逢。

    要求萍水相逢的人与你有太多相同的波段,未免要求太过苛刻。

    况且,生活漫漫,人生苦短,所遇之人,即便萍水相逢,又何妨一交?

                              高山流水之交

    鲁迅曾赠给挚友瞿秋白的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伯牙与子期无疑是幸运的。

    俞伯牙,楚国人,时任晋国的外交官。师从当时著名音乐家方子春学琴。

    钟子期,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其使用的乐器是磐。

    二者地位悬殊,生活是不太可能有交集的。

    似乎上天安排好要让两位相识。俞伯牙一次要出差去晋国,船行至途中突遇狂风暴雨,不得不停靠汉龟山脚下的江口。等雨停时伯牙闲情拿起古琴演奏,琴声吸引来了大鉴赏家樵夫钟子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把心中想表达的寄托于琴声中,子期听琴声便道出伯牙寄托于琴中的心声。

    相谈一番,两人一拍即合。伯牙惊讶于子期的才智学识,想让子期出仕,子期以赡养父母为重,轻视仕途,让伯牙很是惊讶,并大赞子期的孝道。

    伯牙很是惋惜,又十分尊重子期的决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伯牙需要回朝复命,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

    不料到了来年,当伯牙来到那个去年停船的地方等待子期,等到的却是一座新坟,而且就在停船的地方,让伯牙始料不及的是子期的死因竟然是自己的无心之邀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由此可见子期重孝,重义气,守信用,即便是死了,也要葬在与伯牙相识的地方,来迎接伯牙,不负誓约。

    一个重孝道,信守诺言,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学识丰富,精通琴理,才智异人,思维缜密的钟子期,怎么能让俞伯牙不满意呢?遇上这样的人,伯牙不深交绝对是一大损失。

    一个放弃了门第之差,放弃了阶级之别,听闻子期因诺言因自己而死,悲而摔琴,从此不再抚琴,并辞官。会到子期的家乡如同亲生一般赡养子期父母,遇上这样的人,子期不深交也绝对是一大损失。

    高山流水遇知音,也许开头并不精彩,也许结局并不完美,但这里面包含这两个人至纯至真的情谊,为琴而遇,为义而死,为情而感动你我。

    世人皆知知己难觅。或者不可觅,只可遇。

    但愿我们能保持我们最初的真与诚,我们终会遇到像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

                                        结语

    电影《一路顺疯》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的一生,就像一辆车,从起点开往终点。

    沿路有人上来,有人下去;有的结伴同行,有的挥手告别。

    人来人往,是生活的常态;中途告别的人,我们无力挽留。

    到了分岔口,只管温柔道别就好。

    我们只管保留我们的真、诚、简,剩余的交给我们走过的路。

    但愿我们在路上遇到那个可以托底的人,请一定记得跑着去迎接她。

    因为对的人,走,真的来不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途遥远,记得择旅而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ad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