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阅读是浸润于日常的事情,如吃饭、刷牙一样。有时候无所事事时会抓紧时间读书,可这样的状态也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是内心向外抓取,反而越紧绷的状态越失序。现在更多的是随心阅读,放松地专注,一直在持续,有时候焦虑,而浸润在文字里,会感觉文字有很大的禅定作用,让一颗散乱的心安静下来,慢慢地让自心越来越通透,于文字发生越来越大面积的碰撞与联结,在文字的世界映照自己的心,滋养与调伏这颗心。用心地生活,用心地阅读。
《父子大学》和《书海泛舟记》:
看作者范福潮生长与学习的动荡年代,想起了曾经看过的齐邦媛的《巨流河》,为其对书和文字的痴迷所感动。泛舟书海,甚至在父亲年老生病之际,依旧想尽办法悉心指导儿子读书。
书中讲述了很多作者因书结缘的人和事,读书方法和研读文史经典的心得,读书的勤奋、刻苦与用心,对文字敏锐的捕捉,领悟人生的意义。几页书就可以勾起作者强烈的兴趣,新奇,深邃,感叹精神精神世界的无远弗届;《史记》一遍遍读,犹如庖丁解牛,读透,吸收营养;从《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体会触景而生的情感,深厚的文字功底把情感细腻的描写出来;人生短暂,编目保存书目,神交圣贤、学者和善知识,扩展自己的智慧和人生阅历。
《中国艺术精神》:了解庄子的美的关照,技和道,心斋的虚、静、明,心得主客合一,艺术的人生观、宇宙观。追求可以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因而使自己的人生、精神上的担负得到解放。
就像书中所提到的读书:读书是对心灵的开扩、涵养;是要使被尘浊所沉埋下去了的心,藉书中的教养,与山川灵气的启发,得到超拔、扩充的力量,这便把气韵的根源复苏起来了,人格便自然提高了。
《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这本书不记得读了多少遍,这次读依旧有很多文字很喜欢,解答自己的困惑。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所有丰盛的源头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然而试着从感谢和体认外在的丰盛开始吧。看着你生命四周的圆满——照在你皮肤上的温暖阳光,花店门口摆放的美丽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充沛雨水中在每一步中都有着生活的圆满。感谢所有在你周围的丰盛,就会唤醒你内在的沉睡的丰盛,然后让它流出。
意识本身、无我、觉察、意识临在都指向本体。内在的无意识即小我,觉知就是看见更深层的我。本体只能通过感受来体会,小我无法知道它,因为小我是由思想组成的。觉知即临在,只有临在能化解内在无意识的过去。本体可以在意识本身的定静和专注的临在中求得。
小我很聪明,但它没有智慧,小聪明可以达到它小小的目标,而智慧能够联结所有万物的较大整体。聪明导向分离,智慧包容万物。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这次翻开这本书,酣畅淋漓地读完,对书中提到的零极限、 正见 、吸引力法则 、因果律 、精神分析 、心经、 金刚经、 楞严经 、黄帝内经 、易经、 圣经 、大学 、论语、 道德经 、盗梦空间、 超体 、爱因斯坦、 霍金 、释加牟尼、 弗洛伊德 、艺术、 物理 、心理学、 儒家、 佛家 、道家 、中医等体系打破语言壁垒,纵观全局融合这些天书与智慧体系。宇宙全息律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有一切无非是生活, 是当下 ,与内在源头联结, 与高纬联结 。
电影
对于电影,喜欢看轻松缓慢的、细水流长的,缓缓流动的情节流淌进心田,润物细物无声,平淡可见美。
《青木瓜之味》: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梅的女孩到城里的大户人家做佣人的生活,静美的画面。蝉鸣蛙叫、蛐蛐的叫声、琴声、风吹动树叶的飒飒声、切开青木瓜的声音、梅做家务时的声响,都让这部电影如此的安静而美好。
梅懂事善良,吃饭之际却沉迷于观察蚂蚁的行走,对身边的一事一物充满了好奇。在她看来青木瓜、蝉声、酒缸里的蟋蟀、荷叶上的蛙、身边的人、连同她无人知晓的爱慕,哪怕只是听见他的名字,都是美的。
葱葱郁郁的庭院,盘错的藤挂着成熟的青木瓜,梅稚嫩的小手轻轻摘下一个木瓜,将青木瓜去皮,露出还没有成熟的白色的晶莹剔透的木瓜种子,刨下细细的木瓜丝,装盘再淋上酸甜的酱汁,简单却诱人。
长镜头无限拉慢,切断了的瓜蔓,浓郁醇香的乳白色汁液缓缓滴落下来,梅切开青木瓜时的陶醉表情,那一瓢满满的晶莹剔透的籽,流露出惊喜。
剧末梅的恬淡古典的气质美打动了她心中的他的心。整部片子很平缓,没有过多的语言,淡淡的美,只有足够静,才能体会得到。
《明月几时有》:
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同于以往所看过的或残酷或悲壮的主旋律片。电影不是从大的战争血肉对抗的场面表现当时的艰苦和残酷,没有上街游行,没有豪迈的口号,而是着眼于日常普通的一个个小人物,一件件小事情,悄无声息的地下工作,甚至连剧中抛出的一颗手榴弹都是哑弹。久石让的配乐安静柔和,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在暗默的街头的灯光里、码头的流水里缓缓展开。
影片展现的是一系列特别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破败的小阳台仍然种满绿意盎然的花花草草;找沈先生谈房子续租,本想拿三块饼给人家,想想又捡回去一块;方兰见到茅盾的激动和欣喜,拿到签名书的兴奋,送走茅盾时穿着毛呢长裙小皮鞋从小桥上一跳一跳地离开;半碗米饭配蒸南瓜,母女俩在一盏昏黄的灯下仍能吃得津津有味,听到门外咋咋呼呼的敲锣声,家家户户便悉数关灯,静默以待;找姑妈借漂亮衣服,换好衣服后,姑妈又帮她仔细挽好发髻;婚礼上每人只发一个小蛋糕,饭馆怕客人把餐具顺走,老板要挨桌数人头;婚礼中撒米环节,媒婆建议新娘家取消撒米等礼节,不撒米却又怕不吉利;女儿要走,方母拦不住,生气,转眼又追来,塞给女儿雨伞和一枚戒指。
很多你以为会惊心动魄的事,在发生时,却像流水一般平静。游击队的刘黑子半夜带着几块老乡做的点心,去天台找方兰:“你愿不愿帮我们传递情报?”方兰笑:“你就用两块饼雇我呀?”。镜头再转,就是方兰往箱子里装抗日传单。加入游击队的当天还是方兰表姐结婚的日子,送情报路上感觉被人跟踪,就拐去了表姐家里,做出席婚礼的准备,抗战戏和家常戏自然衔接。
动乱破碎的尘世中,百姓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过着日子,他们仍然坚持生活中琐碎而微小的喜怒哀乐。
随思
作品感、 秩序感 、仪式感、意识感, 这些会让自己生活中更注重细节, 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 有助于克服拖延症, 会在当下就把事情完成。就像练习书法,虽然书法是个功夫体系,是个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做基础的功夫,像其他一切功夫体系一样,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练习的时候,做到有效的练习,作品感。透过专注自律的练习,功夫长进体现在完成的精度和作品感上, 惠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习惯做到干净清爽。
非时间不可的更重要的是非当下不可, 就像林糊糊在国学堂所讲的:你一定要试着怀疑人们对时间的理解,是当下体察的密度决定了人生,不是时间这个长度决定的,古代是没有时间的,是一时、刹那。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所以体察的密度,感知力决定了生活的品质,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品质。
上周高温的天气,内心也颇有些烦躁,而这两天清凉的天气,内心也清爽了很多。散发微光的日常,比如静坐,觉察气息的出入,从开始的两分钟、三分钟、到七分钟,比如做饭,收到淘宝购买的青梅,一个个牙签去蒂,洗净,一半做酱,分装邮寄给家人,一半做梅酒,瓶上贴附写着日期、名字和配方比例的便签;比如面包机和面,做馒头,嚼起来津津有味。记录这些日常中的小细节,在平凡无奇的重复中化繁为简。我想越素简,也越能听见内心的声音,也越容易感知微小的喜悦。
《青木瓜之味》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