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卖茶,卖的是茶叶。多年前说卖茶,卖的是茶水。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上世纪九十年代,李谷一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响遍大江南北,勾起无数人的乡土情怀。
大碗茶是一种淳朴的时代记忆。不仅北京有,我们山东也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品经济不发达,逢会便是当地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百姓生活物品的购买主要靠逢集逢来实现,集是五天一次,规模较小,会是一年一次,一次一天,届时四面八方的小贩会提前聚集而来,搭帐篷摆摊,比过年还热闹。
在商品贫乏、流通困难的时代,赶会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场狂欢。成千上万的人,从四村八乡涌进会场,即是购物,也是娱乐。
我的家乡在鲁南的一个县城,记忆中会场在县城最宽的一条马路上,逢会时满满都是人,即便那时没有汽车,也会堵的水泄不通,因此逢会这天学校也只好放假。
我的家在这条马路边的家属院,鉴于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逢会这天,院里各家孩子有项特别的任务:卖茶。孩子们一大早会把家里的饭桌、凳子搬到马路边,摆上大碗,支起茶摊,足有七八家,一长溜,挺壮观。
水是在家里煤球炉子上用弯嘴的铝壶烧的,放不放茶、放的什么茶都没有记忆里,反正叫茶,2分钱一碗,一天下来卖不了几个钱,但是解决了行人解渴的需要。
而今会早已经没有了,那条马路还在,路边随处可见各式冷饮店、奶茶店,茶摊留在的历史里,很少有人能记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