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701天分享(2020.7.13)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小故事:
北宋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
有一次,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婵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他看了前两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时,不觉发笑: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又怎会卧在花心上呢?
于是,他便大笔一挥,把后两句诗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直到后来,他被辞去职务之后,游历南方。
他到南方时才发现,原来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卧在花心里睡觉。
王安石恍然大悟,原来那两句诗是对的,自己反倒给人家改错了。
王安石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跟小菲聊天翻车的原因。
去年高考结束,很多孩子开始学驾照,我也劝她趁着假期长学学。小菲说不想学,说不定大学毕业后无人驾驶汽车就上市了。我说,怎么可能呢?听说同事的汽车上装了个先进的障碍物探测仪,总是报错,没多久就不用了。再说,出现故障的时候,不是还需要自己动手嘛?
没等我把话说完,小菲不想听叨叨就离开了。后来反思自己,犯了两个错误,一个人干涉她的自由,学驾照是她的事,我有建议权,她有决定权,劝说她听从我的,是企图侵犯了她做主的权利。第二个错误就是今天小故事里说的——没有见过、听过的,不是不存在,不会发生。我们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知道的,看到的,对于未知领域的事物,总是采取不相信或直接否定的态度。
同理,我们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也只愿相信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人看作虚伪。
我们也只会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抵达的远方,想象得危险丛生。从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
如同盲人摸象,我们说出的都是自己能力范围所及的,不是事物的全貌。
真的是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
如何打破自己固有的眼界和局限呢?除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认知,有一个非常关键点是,对未知领域的人和事充满好奇,也就是遇到不同人的见解,我们不去直接否定,一棒子打死。而是带着好奇心去问一问,想一想,他这么说这么说,是什么理由呢?也许会看到不同的答案。直接否定可能就像关门一样,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探索不同的事物大好机会。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总是看不明白。”变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物种刚刚诞生,一定要带上好奇心去问去思考,尽管我们看不懂,但不能看不起,看不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