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进了这篇文章,是因为好奇吗?今天我想聊聊“禁果效应”。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比如,在你不了解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个人的情况下,有人对你说:千万别做,千万别碰,千万别认识他时。你一定会问:为什么?那个人还不告诉你。这时,你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很想要去了解,很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会主动去了解或者打开百度按下搜索键。
我指着一个苹果说:千万别吃。你马上就会凑过去,拿起苹果,转一圈,仔细的观察,心里会想,为什么不能吃?我怎么就不能吃?难道它不是苹果?难道它有毒?难道它里面包裹着炸弹?......然后看看周围有没有人,轻轻的放回去或者迅速咬下一口。
我指着一扇门说:千万别关那扇门。则你每次走到这扇门附近的时候,会上下打量一番,这门怎么了?不结实吗?为什么别人能关,我就不能关?然后做出逃跑装,手放在门把手上,像是触电一样,以为会墙倒屋塌,很紧张的把门关上。
我指着一个人说:千万别跟他认识。你会追问为什么?我就不告诉你。这时你会很着急,原本不屑这个人,现在你会注意到他,从头到脚过遍筛子,他这人怎么了?看样子不像坏人啊?他有什么故事?你们之间经历过什么?会时而看他一眼,对视了,你又会把眼神挪开。
有一次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过了两个小时,点击量寥寥无几,我索性把文章标题改成了“千万别点开这篇文章”结果一小时内,文章点击量暴增。
我做过餐饮行业,有一次推出了一道新菜,但是并不会被客人注意。我想了想,在菜单上把这道菜标注:千万别点这道菜。客人点菜时会对服务员说:为什么不让点这道菜?就来这个。结果这道菜真的成了爆款。
所以,在你没有说明禁止理由时,你越是禁止和隐瞒,就越会激起对方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禁果效应”常被利用于商业行为,其实也可以被当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小伎俩”。当然,恶作剧还是要把握分寸,可不要因为玩笑而害死了猫。
欢迎投稿专题《人在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