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可谓是将不长的假期进化成了加长版的寒假。
如果时间推算到这次疫情之前,网上会时不时冒出来一些别致的想法,大致例如“如果有时间,我想停下来品一杯茗茶,阅一本名著”,听起来颇有文艺,还有人因为加班到深夜让年少时搁置的琴弦蒙了尘,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普罗大众,我们在这次疫情期间能干什么?当然是听国家和党的话,老实呆在家中,避免传染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原本大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的规划充实一番,顺便展望一下未来,却不想剧情发生了360度跳跃式大转变。那些哭天喊地不能恰同学少年的人如人间蒸发一般,取而代之的是一批行为怪异的人群。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这些人居然闲出了毛病,开始没日没夜的数瓜子,在自家的鱼缸钓鱼,所有我们想不到的无聊之事,如噩梦般的出现在了网络世界里,甚至有网友看了不服气,自觉可以在无聊的基础上再深造一番。
一番激烈的火拼之后,很多人默默打开朋友圈,开始缅怀上班时的乐趣。有朋友,有工作的日子竟是欢愉和充实。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这似流水的时间成为了大多数人挥霍的筹码。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借口,来维持自我幻化出来的完美表象而已。
在时间的无涯里,没有谁能捷足先登,踏实的脚印是结出硕果的必要前提。然而多数人终究是本末倒置,企图凌驾于规则之上,用无用的说辞蒙蔽时间的双眼,愚昧之极。
1665年,伦敦爆发瘟疫,数万人不幸去世,在此期间,牛顿在家隔离,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苦思冥想,奋笔疾书创立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牛顿那样伟大的世纪天才。但同样的疫情灾难,我们究竟对时间下了什么样的毒手?
年少时,我们期待时间过快一点,能够走出自己生活十几年几十年的小天地,向往诗和远方,因为那是理想的阵地。
成年后,我们囿于职场规则,阿谀谄媚,尔虞我诈,始终郁郁不得志。当鬓角平添几丝银发时,开始觉得时间在逐渐抛弃自己。
回过头来试想,大多数时候不是自己在驾驭时间的维度,而是沦为时间支配的奴隶。我是决不相信腾不出分秒时间的人可以长篇大幅的向他人诉说着自己因忙碌而不幸的人生。
那不是不幸,是对时间和生活的偏激认知和无底线的亵渎。
在电影《重返十七岁》中,迈克本是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因为女友的怀孕,在关键时刻,他再三权衡,选择了放弃梦想,回归家庭。
人到中年的迈克,婚姻争吵不断,职场失意。当他再一次踏进校园的时候,开始悔恨自己当初鲁莽的决定,如果时光倒流,重回十七岁,他定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神秘看门人的帮助下,迈克竟然真的回到日思夜想的少年时代,在多次和妻子、女儿的相处中,最后迈克仍然做出了一样的选择。
后来他才算真正的明白,不是自己当初选择错误,而是后来的自己不知珍惜当下。
抛开这次疫情不说,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种矛盾点。总是在做下一个决定之前,质疑上一个决定的错对。而往往开始在下一阶段的生活里,推翻上一段时间带来的意义。
为了平衡这种决定带来的心理不安定因素,塑造各种不成立条件,期望内心得到些许安慰。
时间从指尖流逝,我们仍在悔恨当中度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过去的自己已经死去,只有现在的你幸得灵魂相伴,你无法品尝昨日夕阳的余味,但仍可调和今天艳阳的色盘。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个方舱医院躺在病床上读书的年轻人,在确诊之后,他安然接受。周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所有人焦躁不安,或是疲惫空洞的接受命运之神的宣判。
不是他不惧怕死亡的气息,只是他更懂得顺从自我的内心,尊重生命和时间的意义。
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分一秒皆如流星划过,在这趟扬帆起航的岁月里,我们所有人踌躇满志,百舸争流。但没人能永远胜出,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自我价值。
虽然“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在现实生活中总显得单薄而疲乏。可你辜负了韶华,生活也必将给你一记重拳。
没人能逃脱这个规律,你我皆凡人,即使生命当如“昙花一现”,也终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