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几乎被“三.色事件”刷爆。事件一发生,便引起了T的高度关注和恐慌,F这次也耐不住寂寞,跟着关注起这个事件的实时进展来。针对此次事件,无数国人强烈谴责要严惩责任人,并呼吁完善立法以最大限度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教育。不过在恐慌和愤怒背后,大家是不是对此次事件中涉事老师的心理分析也感兴趣呢?
面对这些发指的行为,深层次的恐惧唤起了大多数人的慌乱,正是人性的这一弱点让不法分子得逞,通过利用无数单纯的手机,在自媒体上得以迅速地传播,并达到他们的商业或者更可怕的目的。
【宏观心理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部电影叫《伊甸湖》,大致内容是幼儿园老师珍妮与男友史蒂夫正处于幸福热恋中。黄金假期来到,史蒂夫计划带着珍妮到野外伊甸湖露营,趁着远离尘嚣放松之际,展开最浪漫的求婚。湖边宁静优美,史蒂夫与珍妮沉浸在和煦阳光下。他们在那里与当地的一群青少年发生了口角。第二天,当史蒂夫潜水回来却发现自己的钱包和车子都不见了。他断定这一切都是那群青少年干的。当晚,二人潜入了那群少年的驻地。
他们想要回车子,可是对方并不承认而且还发生了争斗。在慌乱中,史蒂夫误杀了少年的狗。愤怒的少年将车钥匙扔给了史蒂夫,史蒂夫和珍妮立刻开车逃走了。但是,少年们很快就改变了主意,一起去追斯蒂夫和珍妮。由于史蒂夫的车灯被打坏了,所以车子撞到了一棵树上,粗大的树枝穿透了史蒂夫的胸部,并把他卡在了车里面。为了不让那群少年逮住珍妮,史蒂夫让珍妮赶紧躲起来,而他自己却被那群少年给抓走了。
第二天,珍妮看到那群少年在轮流的折磨史蒂夫。她用手机引开了那群少年,史蒂夫才得以逃脱。珍妮利用自己的智慧摆脱了那群少年,成功地找到了史蒂夫。但是,那群少年依然穷追不舍。 珍妮把伤势严重的史蒂夫掩藏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她一个人出去求救。珍妮在路上看见了一个叫亚当的男孩,她向他借手机,亚当百般推辞,并向青年头领偷偷地发了短信,于是等到的却是那群少年。珍妮被抓住了,史蒂夫也被抓住了,但是由于伤势严重,史蒂夫死了。那群少年要烧死珍妮和史蒂夫灭口。大火烧断了珍妮的绳索,珍妮趁机跑掉了。
一路上,珍妮冲破重重困境,她先后杀死了两名少年。然后自己弄了一辆车子,开走了。但是,由于过度劳累,珍妮撞到了一户人家。原本以为这回得救了,但是没想到这户人家竟然就是那群少年的家,他们的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就是被珍妮所杀,为了掩盖杀人的事实,于是他们联手杀死了珍妮。
故事讲完了,片中既没有东方恐怖片的鬼怪灵异,也没有欧美恐怖片的残忍写实,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最恐怖的一部电影。年轻的情侣在一群缺乏道德的熊孩子以及法律意识淡泊的村民手里,就这样被无情地被杀害了。
再来说说中国版的“伊甸湖”: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培养出听话,乖巧的孩子,甚至期望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能像部队的长官对士兵一样,令行禁止。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听话,或者违反了父母的要求或指令时,体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惯用的“纠错”手段。大家注意一下:一个国家,为了维护领土完整,绝大多数会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军队的攻击力越强,国家的威信也会越旺。同样,一个家庭,父母的威信也需要强大的攻击力作为后盾,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打(或者虐待),骂(言语侮辱),关黑屋(限制身体自由)等等攻击行为来改变家长眼里孩子不合规的行为,这就是行为心理学上说的惩罚法。通常来讲文化水平越高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越文明,也越温和,反之,则认为打骂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天经地义的事。
《孝经·开宗明义》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孩子的身体是爹妈给的,那么打孩子就是打自己的身体,难道我自己扇自己一耳光,踢自己一脚,揪一阵自己的耳朵,扯一把自己的头发,自言自语骂自己一通,也触犯了法律?殊不知在我国,每个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都享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基本的公民权益。以前经常听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对老师交代,自己的孩子调皮,如果不听话,就放手打。虽然这种情况应该越来越少了,但是还有很多家长对于体罚孩子不以为然。
和电影《伊甸湖》不同的是:中国的“伊甸湖”是大家见惯不怪,习以为常的,攻击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目前国内幼师教师资格证准入门槛低,这样法律意识淡薄,道德低下的人一旦成为老师,那么“三.色”事件就在所难免了。两个故事的相同点告诉我们:素质越低的人,越容易使用攻击行为。这样就不难理解涉世老师的心理:孩子不听话,打骂是制止的最快捷的方式。
【微观心理分析】
我想能勾起大家这么深层次的恐惧,绝对不仅仅是“三.色”事件本身,而是每个人在潜意识的本我里都隐藏着和虐童者一样的攻击,报复,甚至毁灭的欲望,只是自己意识不到,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付诸行动罢了。
性与攻击是人类共有的最本能的属性,性的作用是为了个体繁衍,对于攻击,我不是很认同弗洛伊德把它归咎为死本能,在我看来攻击是为了帮助个体争夺资源及配偶,最终顺利让个体得以繁衍。所以性的另一面就是攻击,因为攻击是性最有利的保障。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某男子(或女子)因为求婚不成,或者婚内伴侣出轨,男子(或女子)将伴侣无情 杀害,甚至分尸。根据性与攻击的理论就不难理解这些案例了。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爱中都含有性的成文,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但凡有爱的地方,就会出现攻击的影子。攻击是为了保护爱不受到侵犯,如果爱失去了,转眼间,攻击就会实施相应的报复,哪怕是同归于尽。
虽然爱和攻击双剑合璧,但是生活中攻击并不是经常容易被看见。原因很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要想和谐共处,必须限制每个人的攻击性,每天打打杀杀,这个社会还不乱了套。所以社会的法律,严令禁止过度的攻击行为,并对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惩罚力度。在家庭中,孩子的攻击性同样受到父母的制约,打人,骂人通常被教育成坏习惯,必须改才能被爱。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容质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家庭教育,不一定每位父母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上文就有做过详细的分析。
法律以及父母和老师对小孩攻击性(本我)的限制,在人格上,会内化成特定的防御机制,也就是精神分析说的超我。加上意识当中的本我,共同筑成了人格的三大要素。本我中,性与攻击的欲望如活跃的岩浆,不停地翻滚着;超我犹如坚实的地壳,阻止火山的爆发;本我需要协调二者的平衡。人类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简化为三者的冲突。“三.色行为”在本我当中,只不过算是小儿科级别的了,其上有令人发指的各类变态犯罪行为,只要能想到的,只要地球上已经发生过的,都存在里面。超我为了防止本我的冲动,就像法律的酷刑,美化的道德,一一制约着本我。但是火山仅仅靠地壳的压制,终究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会喷薄而出。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超我的压制,人间将会恐怖到什么地步,比《伊甸湖》还要恐怖成千上万倍,地狱也就不过如此吧。
总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压抑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但是过于压抑终究解决不了问题。如何释怀被害者(可能是下一代的施害者)深藏的愤怒才是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三.色”事件的关键因素。釜底抽薪才是解决根源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律只能加大惩罚犯罪(攻击)的力度,但是,即使是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它周围也环绕着极不稳定的火山地震带。
此外,人是关系的动物,一代一代传承的不只是基因,父母的行为习惯,也会很自然地传递给下一代。暴脾气的家长,通常会有暴脾气的下一代,童年被虐待的孩子,同样容易产生有虐待倾向的下一代。因为自古以来,就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曾今在原生家庭中遭受虐待时,产生的愤怒,虽然在当时由于处在弱势的地位,被压抑到了意识的边缘,甚至当事人长大后渐渐淡“忘”了这份愤怒,但是当碰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有同样的“问题”时,情境终于再现,彼时的受虐者,将摇身一变成了此时的施虐者。“三.色事件”的涉事老师,只不过是再现了童年的经历,或者是变本加厉罢了。
【人性反思】: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受害者的家长虽然强烈期望将涉世老师绳之以法,但是最解恨的办法或许是,将孩子遭受的虐待,一针不少地扎回给老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本是无辜受害者的父母,是不是也变成了施害人了呢?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做不到佛家的洒脱,即使将恶人绳之以法,仍平不了心中的怨气,那么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自我剖析】:
自从今年领养了狗狗FOX以来,我已经动手打过它十几次了。以前熟悉我的人都觉得我脾气好,有耐心,从不对身边的人发火。没想到两次养狗的经历至今都很失败。我性格乖巧的主要原因来自,从小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很军队化,异常严厉,从来不苟言笑,打骂是常有的事,他的威严容不得我半点质疑和否定,为了生存我选择了顺从,不反抗。当狗狗也反复犯错,不听我指令的时候,出于条件反射,抡起拖鞋就是几巴掌,有时候打得狠,连自己都后怕,心里感觉有一个恶魔,挣脱了束缚,完全不受我控制。不幸中的万幸,狗狗看起来还是很健康,并且一如既往地粘着我,依赖我。在这层关系中,我觉察到了本我中,我一直压抑的愤怒,当我释放出来之后,狗狗竟然接住了我的愤怒和攻击,并重新唤醒了我对它的爱。很感激FOX,它是除了T之外,我最佳的心理督导。这也增加了我教育好下一代的信心。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