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从实现从个案求助到项目发展的转变 ----以社区居家长者安居

如何从实现从个案求助到项目发展的转变 ----以社区居家长者安居

作者: 4eb0837c6b1c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5:40 被阅读15次

原创: 朱瑞霞     邂逅社工 

记得刚做社工的时候,督导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社工的三大方法是互通的,我们不要单纯地只做个案做小组做活动。在服务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邀请个案来参加我们的小组、活动,观察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发现他们更多的个人特质,来帮助我们更好与个案沟通。同样,我们在做活动做小组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需要跟进服务对象我们可进一步对其评估来发现个案。

现在做了5年社工,对他的话体会更为深刻。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案求助的时候,我们的视野究竟是该在哪里呢?我们最基本的是以个案为中心,一对一辅导;可以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小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多一步思考:怎么样把个案的需求,发展为一个群体的需求,进而服务设计成一个专案服务,甚至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呢?下面就以一个案例尝试给大家做些解释。

一、发现个案服务需求

去年我在济南市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甸柳新村街道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时候,主要是负责个案及家访和外展的工作。有一次外展的时候,K阿姨在楼下晒太阳,我们过去跟她聊天的时候发现她的腿却肿的很厉害。经询问得知,阿姨摔倒差不多半个月,直到那天才敢出门活动一下。她自认为很倒霉,因为这是她第二次跌倒了。上一次是在楼道,踩空楼梯摔倒。K阿姨60多岁,平时身体很好,她说自己从来没想到会摔这么厉害。

回到中心,联想到我们别的项目点的同事曾经也跟我们说起过他们社区老人跌倒的案例。我们围绕老人的跌倒问题开了会议,并进行如下讨论:K阿姨真的是因为倒霉运气不好才摔倒吗?有没有别的原因?来中心活动的其他老人有没有摔倒的经历呢?他们摔倒原因和K阿姨一样吗?社区内的其他高龄老人有没有摔倒的经历呢?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吗?该如何评估他们的需要呢?我们可以把居家安全做成一个社区专案或者是开发成一个小项目吗?

二、如何有效进行需求评估?

在讨论和思考之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1.从中心200名会员里面抽取50人进行初步摸底,统计有过跌倒经历的老人有多少?2.去探访的同时对居家老人进行试调查,看看他们的情况。在这两个步骤完成之后,如果是有10%以上的老人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再进行做详细调查方案,同时请求机构给予相关的支持,如督导,人力等。事实上,我们调查发现,中心会员因为他们比较年轻,大多数在65周岁以下,他们跌倒的几率和造成的后果远低于居家的高龄老人。

D爷爷83岁,我们去家里调查的时候,他说自己头天晚上从阳台上摔倒,被阳台上堆积的铁丝划破了腿,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给女儿打电话,去医院进行了包扎。还有一次跌倒是因为出门的时候,眼睛没看清掉到路边井盖里了。另外一个阿姨,因为午睡起床时突然晕倒在地,等醒来后,发现自己站不起来,爬到客厅给女儿打了电话。医生说股骨头被摔坏,就换了个人工的。

三、如何争取机构及合作方的支持做正式的调查

发现了这些情况之后,我们跟机构进行了反馈。机构经讨论决定初步在两个社区进行试点调查,如果有必要的话就在99公益日的时候进行网络众筹,把服务做成一个针对社区居家老人以防跌倒为重点服务内容的居家安全的项目。这两个社区共有居民18240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共2,911人,占总人口的15.95%(注:数据来自于济南市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和第二社区),问题来了,如何进行评估呢?我们把机构的决定及调查情况反馈给居委会争取了他们的支持,他们给了我们社区高龄老人的名单,并允许我们以他们的名义进行调查。同时请机构督导、高校教师志愿者对我们的问卷进行优化,分别从居家整体环境、厨房、卫生间,卧室、楼梯的安全情况作了设计,同时对老人跌倒原因以及使用辅具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设计。

四、调查方法及结论

我们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两个社区中筛选了出了近100户居家老人利用暑期的时间招募了志愿者对两个社区高龄居家的老人进行集中调查。

调查发现有54%的老人在最近一年内至少在家跌倒过一次,导致老年人跌倒的直接因素可能比较简单,比如地板滑(物理环境因素)。但是深究之后,发现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由于物理环境的问题,而是由较为综合的因素间接导致了老人跌倒。

例如,如果老人视力较好,动作反应足够敏捷的话,即使地板比较光滑摔倒的几率也比较低。一个老年人滑倒的因素,是因为生理机能下降为基本前提,随着物理环境的“不配合”二发生的。也就是说,生理问题,例如视力下降、血压高、肢体或者肌无力等原因,遇到物理环境不足够友好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跌倒的事件。

此外,很多老人对跌倒的因素认知不够:我们做调查之前,大多数的调查对象没有意识到自己居住了很多年的房子,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并且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不需要来改变。对于物理环境、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认知不足,以及过往生活经验造成的,不愿意改变习惯,或者不愿意投入资金改造环境。改变认知是预防安全问题的核心。但仅仅通过游说、教育等方面也不能够起到好的作用。

五、把需求评估转化为项目语言(项目众筹文案的撰写)

完成调查之后,经过分析,我们打算把服务做成一个社区长者居家安全的项目。以社区内低保、低保边缘、空巢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主要解决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与居家环境支持不足造成的生活障碍,计划为居家老人提供环境适老化改造,延缓肢体认识老化,传授居家安全相关知识,从而降低因外界环境不适而造成老人跌倒情况的概率;提升长者生活质量。服务范围也打算从甸柳新村街道扩展到整个历下区。

笔者在济南市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17年7月进行项目文案撰写及优化,并在8月份的时候成功与一家基金会合作在腾讯公益上线开始了网络众筹,并且与依家适老这一致力于老人居家改造的公司进行合作,他们给我们的服务对象进行低偿服务,针对特困老人进行免费安装扶手,改洗手间的台阶等等。此外,该项目还代表济南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加了济南市历下区第一届社会服务创新大赛,获取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截止到今年8月项目结项时,项目已经覆盖历下区5个街道,7个社区,总计完成了30户老人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和辅具提供。

六、项目总结及发现

我们在设计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当初的服务可以做的很小,比如说我们 可以只跟进个体需要,把D爷爷和K阿姨做为个案来跟进,帮助他们适应跌倒后的生活,安抚他们的不安的情绪等等。同时还可以做小组工作和社区的倡导活动,比如可以从预防的角度来做居家安全防跌倒的小组。但是我们从项目的角度评估我们服务对象的需求,把发现的服务对象个体需求通过调查变成了群体需要,把针对个体服务开发成了针对容易跌倒老人这一特定人群的项目服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案主的个性化的需求转变为共性的需求,用项目化的语言描述,根据机构的定位及服务的需求设计适合自己的服务。

例如如果有几个家长因为孩子们酗酒被学校勒令退学向你求助,我们该怎么样把这样的个案求助转化为项目服务呢?勒令退学不仅扰乱了学生们和他们家长,也扰乱了警察(因为学生不上学大白天在街上闲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社工可以让这些学生参加到有关酗酒问题的一对一的个案咨询当中,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到酗酒小组中,还可以与学校沟通,看能不能把勒令退学变成留校察看等等。我们在正式接案之前也许应该按照顺序进行以下思考:

1.界定问题,评估需求:这几个学生确实有饮酒过度的问题吗?他们是不是故意借助酗酒来表达对学校制度的不满?退学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摆脱了学校监管和教育,他们会有更严重的行为吗(如打架,抢劫等);家长对孩子们的酗酒有什么样的反应?退学对于学校的其他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喝酒退学对于学校政策来说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学校有责任增加关于酗酒危害的课程教育吗?如果是,该如何转变呢?

2.集评估数据:形成专业信任关系之后,可以询问孩子喝酒的频次,数量及后果。他们在情况下想喝酒解决问题。3.服务计划提供:在针对个案服务的同时,是否还需要与学校进一步沟通,来了解学生酗酒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把预防喝酒成瘾作为服务目标之一?如果把包括酒精和药物滥用危害作为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之一是否合适?

3.针对这些如何设计服务:(1)对学生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学校中酒精滥用情况(2)根据结果,请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教师,社工机构探讨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的需求程度及可行性。经过这样的转变,我们的这个服务就转变成了为酗酒学生提供服务的项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从实现从个案求助到项目发展的转变 ----以社区居家长者安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i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