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风景,
都鲜活水嫩在记忆之中。
仿佛镜花水月,
隔了岁月的烟岚雾霭,
似真似幻,
若有还无,
却又真的牵肝扯肺,
挥之不去。
张岱在西湖四十余年,
水尾山头,
无处不至。
斯时必当以为就此终老,
既日日与湖山云气相伴,
何需再费一番笔墨描摹?
命运反复无常,
从来出人意料。
明清易代,
社稷倾覆,
生灵涂炭。
作为旧朝遗民,
张岱和亲朋故旧,
无数的百姓,
一同被抛进了命运深渊里挣扎沉浮。
家道破败,
辗转飘零。
往昔悠游逍遥,
种种繁华靡丽,
精舍鲜衣、梨园鼓吹、书画古董、花鸟美馔,
都是精雅,
孰知一变而为山居布衣、残书缺砚、破床蔬菜、舂米担粪,
辗转都是粗砺,
漫漫无尽头。
西湖,
亦成梦中之湖。
一别二十八载,
无日不梦逢西湖。
若西湖一如幻梦,
笙歌灯火,
湖山无恙,
亦好。
然,
人生多舛,
西湖运命,
亦同样艰难。
张岱曾在别后数年,
两回西湖,
眼见幻梦在现实中的碎影。
旧日熟悉的风景,
常来常往之地,
商氏之楼外楼,
祁氏之偶居,
自家之寄园,
钱氏、余氏之别墅,
一带湖庄,
仅存瓦砾。
断桥之歌楼舞榭,
甚至连桃柳,
也百不存一。
西湖之名虽存,
而面目全非。
向来依湖度日的明遗民四溃谋生,
西湖的魂魄又到哪里去了呢?
风景全无,
张岱始作《西湖梦寻》。
留西湖之影。
觅西湖之魂。
此老人,
实是西湖的知己。
西湖之真趣味,
唯此老西湖人方知。
寻常人游西湖,
春夏热闹,秋冬冷落;
花朝喧哄,月夕星散;
晴明萍聚,雨雪寂寥。
张岱偏说,
雪𪩘古梅,夜月空明,雨色空濛,
宜深情领略。
更定人静,
清空安寂,
山水的风味才能慢慢散发,
山水的性情也可以细细识辨。
七月半看月,
要晚去才见佳。
湖心亭赏雪,
万籁俱寂方好。
《西湖梦寻》五卷七十二则,
除总记外,
分记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及西湖外景,
若识西湖前世今生,
非执一卷《梦寻》不可。
玉莲亭。北路第一篇。
唐人白居易主杭州,
于政于西湖都有建树,
西湖面影,
有白氏早年描绘之功。
《梦寻》说湖,
先说此翁,
且录白氏自家诗句,
“为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佐证西湖风致。
张岱赏老了西湖,
自得赏玩之视角,
与常人颇有别,
如玉莲亭,
向来热闹,
其建议须东去玉凫园,
倚窗南望,
可见此亭之幽。
一般风景,
不一样的眼睛。
岳王坟。
前代历史人物,
详细交代,
间叙黎庶之爱憎,
极是鲜明。
既是敬仰先贤,
也浇自己胸中块垒。
而读者读之,
亦恨不侧身史册,
转日回天。
玉泉寺。
专写五色鱼抢食姿态,
大有情趣。
西湖亦有市井、日常的一面。
非只名士墨客之西湖,
亦升斗小民之西湖。
西溪。
古梅屈曲,
极小者可自成盆景。
明月芦花,
宛如积雪,
秋月如圭,
游秋雪庵才好。
说西溪,
寥寥数语。
幽静绝尘地,
若修行,若读书,若清心,
都是上选之境。
七十二则西湖风景,
包罗丰瞻,
每景首为景物小序。
历史掌故,
去脉来龙,
条理分明。
宜游之时,
得妙之处,
慧眼识珠。
叙事、绘景、评析,
变化无常。
景物下杂采古今诗文铭对列后,
张氏自作亦多。
《四库全书总目》评之,
“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
张岱家学渊源,识见广博,天文地理,都有钻研,
而出身富贵,世俗玩赏,也样样精通。
明朝灭亡,
陵谷变迁,
生命被强行改道,
纵横的才气,
只好寄寓文章著述中,
《西湖梦寻》,
其中一种而已。
于繁华过后追寻旧游,
并非只为发一己身世之感,
西湖山水园林愈美,
愈衬美景不再之悲,
张岱之悲,
更是明遗民的黍离之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