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果不进行整理,形成一种体系,让它从泥土成长为砖头再变成大厦,很难在我们心中长驻。虽然这种“大厦”有可能也是海市蜃楼,因为这宇宙实在是庞大、无法穷尽,我们永远只住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内。我们竭力的想从窗户往外看,但可能那窗户只是挂在那里的一幅画。
但是因为心里有了一座大厦、有了一座城、有了一个世界、有了一个宇宙,我们便由内而外的充盈、丰润起来,不然我们要“理性”干嘛?要做人干嘛?(有时也想:如果我们真能把这世界(无论是否虚幻)看明白,世界就在我们思维的规律下运行,大概我们的人世体验也就完美了。当然这是痴人做梦,所以这世界才永远美好。)
这是题外话了。最近听单位的海云妹推荐,看了林欣浩老师著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就顺便将哲学知识整理整理,不然再看到有关哲学的东东,我还是一头雾水,就“读”不偿失了。
一
前文(希腊哲学是怎么被传播下来的?--关键之三:阿拉伯帝国)讲过,希腊哲学在阿拉伯帝国时得到重新翻译传播,在西班牙又被基督徒重新翻译成拉丁文。基督徒重新重视哲学也是有原因的。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00年(都是便于记忆的大致数)就玩完了,然后被分为几个民族国家,进入中世纪(历史划分见备注)。中世纪是基督教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基督教不仅被保留,而且越来越强盛,因为大家都信仰基督教,世俗皇帝反而要依仗基督教生存。
在那鼎盛时期,教会垄断了教育产业,开始出现“大学”。那时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统统都是教会学校。神学教授有时无聊,便讨论起神学来,这就有了正反辩论。一辩论,他们就发现哲学的好处,因为哲学就是用来质疑、辩论的。为此,1300年,教会学校索性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作必修课,掀起一段学习哲学的高潮。这段时期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保罗传教时,被称为“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的代表、集大成者是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被人称为“天使博士”,他写过两本巨著《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托马斯的主要观点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二
说到这,我就追溯一下西方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世纪虽然各民族国家崛起,但可能一直处于动荡期,反而没有什么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一种继承与应用,比如教父哲学、经院哲学。
古代哲学启源与代表,主要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师承关系。为了好记、好辩论,我把他们简记为“道德论”、“理念论”、“逻辑论”。
1、“道德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469—399BC.;BC指公元前)没有什么书籍传下来,因为那时也没有纸笔,文字要刻在石头上,或者牛皮、羊皮上,成本很高。他的思想主要是柏拉图整理的。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追求一种自我完善上。身外之物没有多大意义,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真正的人。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
“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
2、“理念论”--柏拉图
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苏格拉底学生。苏格拉底被杀时,因为对雅典失望,出外游学,十多年后回来,办柏拉图学校。
柏拉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写了大量著作,主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
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
3、“逻辑论”--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众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
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神”不过是神化了的人。“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
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他认为“神”不过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询的代名词,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
他结合原因论创立逻辑学,他把逻辑学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他的研究便是先从收集大量材料开始,通过严密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这就与柏拉图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显有别。
待续……
注:普及一下西方历史划分。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公元476年)之前为古代;
公元476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为中世纪;
14-17世纪为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交集);
17世纪中期开始(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17年十月革命为近代史;
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现代部分;
1991年到现在为当代部分。
181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