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中,作者在教学目的中阐述了教学的目的观,作者认为的教学的目的排序让我非常震撼。
在现在非常卷的教学形势下,我们的教学早已把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可能是品德,再其次可能才是学生的健康。
这个作者的排序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他对于教学的目的几个内容是这样排序的:
健康第一,
幸福第二,
品行第三,
学业第四,
个性第五。
身体健康确实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身体有不舒适,第一时间就是应该就诊和休息,健康没了,啥就都没了,智商再高、学习成绩再好也没用。除了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有的孩子聪明成绩特别好,但是心理不健康,最后要么因为抑郁症而终结生命,要么因为嫉妒心或者躁郁症之类终结他人的生命,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生命过早因为人为的因素而终结还不如活成一个普通人的人生。
幸福第二,专家把学生的幸福感放在第二位,我觉得就是对学生心理的调适,学生有了幸福感就不容易产生抑郁症,或许就是指的心理健康。
品行第三,这个很好理解,要与人为善,与这个世界为善。
学业第四,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学业,这个自不必言。
个性第五,要让学生个性张扬,确实是个很重要和严肃的问题。我们现在虽然是21世纪的二十年代,但是因为网络的言论自由导致很多人的个性反而得不到尊重,网络喷子一天天在网上喷人,比一百年前的老夫子思想还要封建,大概也是这个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太过拘束,一边满脑子里想着龌龊事,一边看不得别人一点点的个性自由。
对于专家如此排序,友友们觉得如何?
健康第一(生命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
健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2]。为此,健康应该摆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关注健康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
健康首先指身体健康,学校对儿童的健康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生命,坚持健康第一。当然,学生身体的养护不只是学校的工作,更应该成为孩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为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养成保健习惯,珍惜生命。
健康第一,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任何手段来体罚学生、虐待学生;同样,健康第一也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任何成绩和荣誉。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同时健康,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美好心灵和健康之情是一切善性和品行之根基,同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知识、能力、人格也有根本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为此,他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健康第一、生命第一提示我们,敬畏生命,生命无价,教师要有生命意识,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
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金色童年。
追求儿童幸福,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这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费尔巴哈也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童年不幸不仅是个人之不幸,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童年本应当是和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欢乐和幸福是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这种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没有压没有压抑感,没有疲惫感;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空虚感,没有无聊感;成就感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反观我们现实的校园生活,是否存在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紧张、焦虑的一面?儿童的人格、个性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重,还是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在我们学校,儿童的天资、潜能、兴趣、爱好、专长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还是受到不屑的忽视和压抑?儿童对校园生活是憧憬还是逃避?是其乐融融还是忧心忡忡?前些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课题组专家调查了十几所小学,发现不爱上学、害怕上学,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半数之多。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石家庄市的538名中小学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现在,“大部分孩子感觉不到快乐”。两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不快乐的感觉”在中小学学生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本来,学校应是学生向往的地方,而现在,对孩子来说,上学似乎成了人生必经的磨砺。
为了让儿童有幸福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业余爱好),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作品和科技著作)。苏氏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在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教育者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坐立不安,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加强有力的影响,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默默无闻、毫无个性的“灰溜溜”的人。我们在苏氏的三项要求上还要加两项要求:四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位他最敬爱的老师——老师对他像父母般疼爱和偏爱;五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群)他最投缘的同学——他们彼此间可以无话不谈。 我们必须从让儿童拥有幸福童年的高度重建我们的校园!目前十分迫切的是,切实保证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创设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真诚等美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