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月”的古代文人们》作者:菲孜
“月”这个意象独得古代文人青睐,诗词歌赋里都少不了“月”的身影。那么这些文人,到底是怎么看待“月”的呢?
一、思乡之情。
“月”是唯一的,不论身在何处,那天上挂着的月亮,都是同一个。异乡的,家乡的,路途中的……。那为什么不用太阳?因为太阳是白天的,白天人们忙碌奔波,不至于思乡心切,但是夜幕降临时,一切静下来,人就容易多愁善感,在外的游子难免思念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正是用“月”诉说思乡之情的典型之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要是学过小学课本的人,都可以把这首诗一字不差的背出来,更有甚者摇头晃脑,好似他就是那吟唱的诗人。但是就是这么几句诗,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懂诗词背后,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大概难以体会思乡是一种怎样的愁苦,尤其是现如今,但凡中国境内,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总有办法让你一天内抵达。但在古代,车马只有官员们和有钱人才可以配备,而普通人,就是靠双脚。所以古人离家,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今生无归日。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6岁,他当时不屑于科举,于是背上行囊,想通过游历获得引荐的机会。这时候的他,有的不仅仅是离家的愁苦,还带有对未来未知的迷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着天上一轮明月,这月,也是家乡的月,可这人,却已是身在异乡。一人孤身在外,怎会少得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除此之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也都无一不透露着对故乡的思念。
又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即使身隔千里又如何?抬头,我们看到的便是同一轮明月。诗人可以向这圆月诉说着对家人的思念,好似亲人就在身边。
二、美好。
月,是皎洁的,是明亮的,代表着新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色,花草上挂满了露水,好似珍珠一般,如弓的月亮,挂在晴空。
这是白居易在昏暗的朝廷体味了政治的黑暗,朝官的百态之后,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
这时的他,已经受够了身陷污浊,只求一方清净,于是请求外任。晶莹剔透的露珠,皎洁无暇的明月,衬托出诗人此刻的轻松愉快。不必再心惊胆战,不必再失意于政治,内心是透彻的,清明的。
三、烘托悲凉忧愁的气氛。
月,是美的,但如果月下之人的心绪不佳,又难免给月添上愁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一个人登上西楼,恰巧看到残月孤零零的挂在夜空,庭院里,寂寞的梧桐独自矗立着,秋天的清冷,笼罩着世界,更加凄凉了诗人的心。
这种悲凉的氛围不言而喻,让人仅仅是读一读文字,一种落寞之情就会涌上心头。
月的意境,随人而变,随心境而变。不只是古人,今人如果静下心来,仰望那天空中的皎洁,也会同样的思绪万千。只可惜,在这个步履匆匆的社会,又有几人愿驻足观赏那一轮明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