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给我有三点触动。
01
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是五年?五年后的我又该是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两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变数太大,五年通常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工作五年后,多数人也会从职场小白变成行业熟手,对于正在热恋中的人来说,五年后也许已经初为人父人母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五年,还意味着,如果你能坚持做一件事,已足够把它做到极致。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当然,这也意味着你要忍受几年的煎熬和孤独,挫败和嘲笑。
所以,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问一问自己:
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02
书中谈到拖延症问题。
先明确两个概念——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这是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所做的划分。
心理学家发现,对于远期未来,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非细节。例如,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五年之后达到财务自由——五年正好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长度——但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是抽象的,我不知道什么是财务自由,甚至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财务自由。
而对于近期未来,人们更倾向于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现的步骤。例如,我要在2018年存款10万,那么我就会思考如何达到这个存款目标。
以此为例,书中谈到了产生拖延症的原因。对我个人而言,远期未来的财务自由这个目标意义重大,但很抽象;近期未来中,存款10万可能遇到了现实阻碍,例如,可能在年终没有拿到预期数目的年终奖,或是理财产品的收益比期望低了很多。
但生活中还有一种便利的替代性活动,例如网络购物,或者刷美剧,能让我借此逃避无法凑够10万这个现实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断的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但可能会为此加大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使问题更加严重。
那么该怎么办呢?书中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尤其是立即可以实施的行动。另外一方面,从近期未来来看,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也就是要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难度,提高逃避成本。
03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我们去做呢?
书中给了两个评估的因素,一个就是收益值,另一个就是收益半衰期。
收益值就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的大小。收益包括无形和有形的,比如说心智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方面的。
收益半衰期,也就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关注到这件事情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能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这和心理学上的大脑即时奖赏制度是异曲同工的。所以这就是上瘾的原理。例如,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消失了,于是,大脑为了再次寻求这种奖赏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的玩下去。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一种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可以由这两个角度组成四类事件。
反省一下,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可能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现在生活的节奏很快,碎片化和功利性,使人们很容易陷入这个选择。这样对我们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所以我们要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至于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因为从长远看来,收益值的累加,还是很可观的。
我们提倡要多读经典,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用半衰期看历史。读经典作品,就好比我们和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做朋友,每天读他们的作品,就好像在刷他们的朋友圈。这样,我们从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这对个人成长极有好处。
时间自有偏爱。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