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茶通古今(十五)——为什么中国近代会变得越来越没钱?不止是因为战

茶通古今(十五)——为什么中国近代会变得越来越没钱?不止是因为战

作者: 茶里小乾坤 | 来源:发表于2018-02-20 19:59 被阅读22次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

曾经独步世界的中国茶叶,历经鸦片战争后短期的迅猛发展后,

竟然在印度、锡兰、日本等洋茶的强力竞争下迅速走向衰败,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已成江河日下之势”。

由于洋茶强力竞争,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急剧衰落,突出表现为茶叶出口数量、出口价值、占外贸比重的减少,茶叶产业萧条。

茶叶贸易衰落导致区域经济衰败、金融税收萎缩、社会生活嬗变

茶叶贸易衰落的严重影响震惊了晚清社会,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振兴茶业的思潮,并最终转化为振兴茶业的系列行动。

随着茶叶出口不断衰落,福建省的茶厘、茶税收入大幅度下降。

这种情况在主要外销区域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再次,社会生活嬗变。茶叶外销兴旺时,人们对茶业寄予厚望,因业茶收入在茶区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茶叶外销衰落后,业茶无利,人们不得不将生活来源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

他们或将茶园改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甚至种上了鸦片,或将茶园改作墓地牟利。从茶叶外销著名省区福建、广东可概见一斑。

福建茶叶外销衰落后,“园地荒草滋生,不芟不刈,老树不除,任其荣枯,故所产之茶不佳。

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茶叶对外贸易的大起大落。

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兴起原因、发展状况、贸易结构、衰落原因等方面。

中国以出产丝绸、瓷器、茶叶著称于世,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占外贸比重第一位的时间长达200多年。

茶叶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末。嗣后,中国茶叶贸易不断衰退乃至失败,茶叶地位直趋下降,茶叶产业走向萧条。

(1)出口数量大跌

19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中国茶叶外销数量不断上升。

据海关统计,1886年是近代中国外销的巅峰,这一年出口茶叶2217200担,嗣后数量不断下降。

1889年,出口量首次跌到200万担以下,仅仅35年时间,中国茶叶外销量净减1786872担,指数下降80.59。

正因为如此,中国茶叶外销量占国际茶叶市场比重不断下降。

(2)出口价值大减

从海关有确切统计数字的1867年起至1888年,茶叶外销价值除1870年为27442694关两、1872年40283667关两、1884年29055142关两外,

其他年份均在3000万关两以上,1889年已不足3000万关两,嗣后几年在3000万关两上下浮动。

20世纪初,茶叶外销价值一度降低,嗣后受国际银价下跌影响,茶叶外销价值有所上涨,直逼19世纪70年代的水准。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1917年价值量不足3000万关两,翌年仅有上年价值量的48.33%,1920年更是历史最低谷。

可见茶叶外销衰落对出口创汇的严重影响。

(3)出口地位大降

自18世纪初起,茶叶一直占据各货出口价值首位。

1867年,约占出口总值一半,1875年尚超过50%,1886年为40%左右。

随着茶叶外销衰落及土货出口增加,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萎缩,1887—1891年年均为30%,1892—1896年年均降至25%,

20世纪初,茶叶占据中国外贸首位约200年的历史终于结束,从此再未回到第一位的地位。

(4)茶叶产业萧条

茶叶外销不振带来茶叶价格大跌。

1897年,汉口市场上江西宁州茶成本六十两,售价仅三十四五两,华阳茶成本三十二两,售价十三四两,

湖南安化茶成本六十余两,售价五十二三两。

茶农不但要承受茶价下跌的直接冲击,还要受到茶商、茶贩转嫁的各种负担,经营往往入不敷出。

在“种茶者无不亏本”的情况下,“小民困苦惟望”是一种必然结果,反映了茶价跌落造成茶农生活困苦的普遍现象。

茶商经营情况也很糟糕,亏损现象比比皆是。“商人获利尚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种种受制洋人,以致十商九困”成为一种常态。

茶叶外贸衰落导致茶园面积大幅萎缩,茶号茶栈数量锐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通古今(十五)——为什么中国近代会变得越来越没钱?不止是因为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wg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