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把這本書當作創作指引來看。看到后面覺得不如把它當作是對高行健本人創作研究來看。他反復强調,文學的創作的出發點是回到“個人”,回到“真實”。在讀文學批評的時候,我們學到了很多的“主義”,所謂的理論啦框架啦規範啦。而高一再提出“沒有主義”,就是告訴我們要打破框架,回到人。此外,高行健對那個“内在觀察者”的描述,類似内觀禪修的經驗,六祖慧能、東方智慧對其影響至深。而他提到的“冷”的文學,又會讓我想到了張愛玲。冷眼旁觀,冷靜關照,描摹大千世界衆生相。想到此便也能理解好的文學作品是如何創作的。在寫作中,高行健還有其獨道的經驗,就是“有聲音”的語言,將文字的本質回歸到語言,重視其律動,不會讀的沉悶。大抵的意思是,在開始寫作前先找到一種説話的節奏。再用描述來喚起人們對已有經驗的聯想。一二三人稱敘述自是不必多説了,感受比較深的是他説如此轉換可以同時從作者視角、敘述人視角和讀者視角三個面向代入……最後想説,高總是强調不帶有任何政治傾向的 自由的表達,但個人是脫離不了社會的,他想要反應的個人的困境,也是政治的困境、時代的困境,不會完全不粘連意識形態的影響。我不禁想,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自由?當我們從一種意識形態出離的時候,會不會掉入另一個意識形態的陷阱?一再强調“個人”的同時,是否也會掉入另一種極端?當然,即使沒有真正的自由,至少他也獲得過“表達”的自由,這對一個作家來説何其珍貴。令人羡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