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讲座全程无槽点,无数次掌声,无数次笑声,了解具体内容和体验现场氛围可以看下面视频。视频:单霁翔在城市学院的讲座;视频:一人一世界 壮美的故宫。
主讲人单霁翔,63岁,2012年入职故宫博物院,南方人,生在东北,长在北京的四合院,他自嘲且自豪地说:自己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工作。
单霁翔-故宫掌门人(守门人)坦言,我自己对故宫并不了解,没看过相关资料,仅仅是耳闻《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两个节目很火爆,吸引我冒雨前去的理由是,在大国扬升的今天,这个执牛耳者,是怎样突破体制内种种掣肘,调动资源,吸引人才,收获老百姓的真心赞叹呢?
当我进入会场时,一切了了分明,新时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也只有这样的意识高度才能引领故宫走入民心。
管理革命
故宫的工作不是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而是以观众方便为中心。
过去故宫70%的面积,观众止步,如今开放参观面积达到76%。
过去群众参观没有凳子坐,树坑成了抢手的位置,如今树坑被填平,围绕着大树做了树凳,让人们有尊严的参观故宫。
过去购票排队,安检排队,存包排队,如今网络购票,淡季三分钟买票。
过去故宫有垃圾,他亲自带头捡垃圾,如今故宫干净的没人舍得扔垃圾。
过去古建筑因为保护要求不能照明,如今通过研发,装上了既能保护文化又能点亮故宫的LED灯。
过去故宫有很多临时建筑成为安全隐患,如今他克服了这项最难的工作,拆除了所有临时建筑。
、、、、、、
为了改善服务环境,专门研发座椅,为了提升服务能力,工作人员实地调研男女厕所需求,定制科学的厕所比例,看起来是满足女性的需求,节省的是一家人的时间。这里面有以观众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有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有那颗坚守的初心。
他时时不忘提及上任院长郑欣淼的成绩,向听者传达着这样讯息,没有前人的工作基础,我无法实现如今的目标,这俨然是大家风范,通篇演讲以大幅高清照片对比照片为主,风趣幽默,科学严谨,又不折煞前任风采。
树凳做好服务有新招
1.故宫的日均接待量最高为8万人,为了安全,既要限流,又要分流。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设置免费日,给予旅行团折扣吸引人淡季参观,如今成功实现分流。
2.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人们通过网站可以足不出户了解故宫藏品、展览内容。
3.解除博物馆疲劳,在讲解上下功夫,讲解词生动,不用文学语言,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他讲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参观博物馆重在感受。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特斯拉汽车的生产车间已经没有一个工人,如果每个展馆能够做到叩击来访者的心灵,文化行业工作者从来不用担心失业问题,因为阿尔法狗打败了李世石,但是它不会去拥抱他的缔造者,文化行业关乎人的感受,我们只需用心做事。
工作分步走
第一步:资源使用,从文物修缮到大面积开放。
第二步:讲好故事。如我们所见,《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图》特展,《我在故宫文物》《国家宝藏》等。
第三步:与民共建。
这点对我启发很大,故宫9300多间房,180多万藏品,1500万以上的年参观量,工作不还得一步一步走,踏踏实实的来。
他对故宫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用5个月走遍了故宫的每一间房,以前没有人做到,但只要想做,也就做到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年轻人得学着点。
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
讲座的最后,有人问:你在故宫工作,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他说:是刚到故宫,做完一天的工作,清完场,走出故宫,抬头望见的那一轮明月。
我看到那颗纯净、单纯的心。
一个八九岁的男孩争取到了最后的发问机会,他问:故宫博物院与故宫是什么关系?
下面哄堂大笑,单院长却讲:这个问题好,果然小孩子问的都是大问题。我们一直做的工作就是让大家从故宫走进故宫博物院,感受到强大的博物馆气息,愿意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让人们除了对中轴线上皇帝的生活起居感兴趣,还要对博物馆文化感兴趣,对传统文化有情感。
文化自信从这里来
单霁翔说:博物馆应该“感染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成为长存于世的经典,实现博物馆建筑回归文化理想、回归历史责任、回归永恒价值、回归本质特征。”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敢于创新,不忘初心的文化事业领头人中来,
从默默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工作者中来。
今日的讲座为省博点赞,不设置门槛,进门后皆可参加,也为热情的听众点赞,报告厅的走廊以及后排挤满了人。出了报告厅领继续教育证时,遇到了俩个大学生,他们从东莞赶来,5点早起坐高铁只为听这场讲座。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这些朝气蓬勃,不断进取的年轻人中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