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死隐喻

生死隐喻

作者: 心语爱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18:36 被阅读0次

    生死隐喻无处不在。能否持续投入,背后藏着深刻的生死隐喻。

    例如,一个女孩,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件事,例如喝水。她启动了一个喝水的念头,然后选择用什么杯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倒水与喝水……这整个过程,有她的意志在。如果喝水这件事顺利实现了,就意味着,她的意志得以生存,活了下来。

    如果她这么做时,被父母破坏了。例如父母非得让她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做这件事,这就意味着,这个女孩自己的意志死了一次,而父母借助控制孩子,让父母自己的意志越界活了一次。

    父母与孩子处在复杂的互动中,父母有时会破坏孩子的意志,反过来也会被孩子破坏自己的意志,这很正常。但如果父母破坏孩子的意志成为一种惯常,那这就意味着,孩子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意志被杀死。

    于是,孩子就难以投入了。因为过往经验说明,他的意志总是会被杀死。所以不能投入,是恐惧死亡。

    这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孩子是「我」,父母为「你」,事情为「它」。孩子能专心于事,得有一种基本感知,「我」与「它」的关系,是不会动不动就被「你」破坏,相反是会得到「你」的鼓励和支持的。

    更原始的关系,则是「我」与「你」的关系。即孩子生命最初,与第一个最重要的养育者的关系。将这位养育者——常见是妈妈,视为「你」。那么,投入意味着,「我」可以真切地感知到,我的生命力是可以延伸到「你」这里,是基本上被你所接纳和欢迎的。并且,也是可以荣耀「你」,给你带来快乐和滋养的。

    当有这份基本感知时,一个孩子就可以专注地投入到原初的关系,而后也被这种感觉带到了其他各种关系中。因此可以说,原初的母婴关系,犹如命运的雏形。

    当然,「你」其实是整个世界。如果在和妈妈的关系中这份感觉没有充分活出来,孩子还是有可能在其他的关系中,寻找到能接纳自己的「你」。

    但是,如果父母契而不舍、持之以恒地不断去破坏孩子的各种关系,那么孩子的一切自发努力基本上都被破坏掉,这导致的恶果会是,孩子简直不能投入到任何事情中。

    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等养育者,但在我看来,投入与专注这样的品质,的确是从关系的这份隐喻中而来。

    精神分析将生命力称为「攻击性」,这个词很精准。当攻击性能在一个关系中表达时,其实就意味着,「我」的攻击性,被「你」接纳并允许了。当攻击性能给关系带来活力,导致双方都有愉悦和享受时,这就成了更为巨大的祝福。

    虽然说权力欲可以让一个人感觉很爽,但根本上,人还是希望,「我」的攻击性既不会被「你」灭掉,也不会灭掉或伤害「你」。

    最后回到专注于一个关系,和不断寻求刺激的这对矛盾上。能专注于关系,就意味着会不断深入关系,体会到关系演化带来的享受,而且深信这是可以的,即深信,这个关系中的生能量是可以不断积聚的。

    不能专注于关系,就会不断从关系中跳出来,然后人会想去寻求刺激,就是不断去制造一件又一件事,体会短暂地拥有一个又一个「它」的感知,觉得这可以增强自己的生能量。但必然会发现,这种快感只会是短短一会儿。

    自嘲一下,我现在买了很多很多摄影器材,就是无形中幻想着,我的摄影能力因为有了各种顶级器材,可以自动获得巨大提升。其实这是幻想,摄影能力真正的提升,在于我和这些器材等事物建立关系的深度,说白了就是——我掌握它们了吗?我被它们掌握了吗?

    最深的摄影,绝不是只是「我」的想法加于「你」,也是「你」的生命流动到了「我」这里。

    最初是「我」得到了「你」的接纳与许可,但终究是「我」也能容纳「你」的一切信息与生命力,乃至破坏,乃至巨大的死能量。因为深度关系意味着,关系成了结实的容器,能容纳并转化「我」和「你」扔出来的攻击性、破坏性、死能量……

    (作者:武志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死隐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xo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