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尝试了一种专注练习。
老师建议练习时尽量保持身体静止,然后想象把这种“静止状态”代入到我们要专注的任务中。
练习一开始闭着眼睛保持静止,我要克服的只有时不时想挠挠背的冲动,以及脚一会儿想伸直,一会儿又想收回来,这些都不算难,没一会儿我能克服这些并保持静止状态。
冥想结束,睁开眼,当我想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作业时,注意力总是不断被视线所及的事物分散,比如窗外飞驰而过的夏日景色、前方乘客手机上正在播放的画面等,这些移动的画面总是会吸引我的目光,哪怕我告诉自己“保持静止,集中注意力……”也无济于事。隔几秒我就想查看手机消息,这些念头一起,身体就自动自发动作起来,在睁眼状态下完全保持静止太难了。
最频繁的起心动念不是拿手机,而是各种小动作,比如坐在班车上,我只要睁开眼,就会下意识地弄弄头发,摸摸耳朵……明明其他乘客都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人留意我,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这些小动作。
老师除了教练习者保持静止,他还提到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注意力分散,专注力的总额度如同被消耗,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他建议我们从练习静止开始,减少小动作和小念头对“静止状态”、对专注力的影响。
不自在
练习结束后我开始观察自己的小动作,发现身处放松的环境里我几乎没有小动作,但是当待在让我不自在的地方——比如办公室、地铁等公共场所,小动作不自觉就会多起来。
昨天午饭后我和同事走入电梯间,碰到了一位半生不熟的同事,同事和她攀谈了几句,我向她微微颔首,不自觉地,把右手拿着的袋子换到了左手。手上的袋子非常轻,这个小动作让我好奇,我为什么看到陌生同事就要换个手拿袋子?回忆起来,碰到陌生人也许让我有点紧张,也有点不自在。那又是什么让我不自在?社交障碍?自卑心理?更甚者,应激的情绪反应?
除此之外,我不自在时还喜欢咬嘴唇。在《微表情、微动作、微反应心理学:你的身体会说话》一书中指出,咬嘴唇表明心里正在思考研判对方的行为或话语,同时也在自我剖析,认真地反省自己。有时咬嘴唇是一种压制内心愤怒或不满的表情,表明内心充满了不甘心,是一种敌对的情绪,心中布满了战斗的力量,只能通过咬住嘴唇来压制不良情绪。咬嘴唇其实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当心中充满愤怒或怨恨,很不甘心却又无法排解这种情绪的时候,就会通过咬嘴唇来舒缓内心的不满和紧张。
试验
曾经看过一个演讲,演讲者提了两个问题——你最不喜欢你身上哪一点?你最喜欢你身上的哪一点?接着演讲者让观众回忆一下,回答两个问题时身体动作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发现随着心情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小动作也不一样。
不仅如此,演讲者让观众重复一次刚才两个小动作,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的手指用力摩擦腿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则双手互扣,头部轻轻枕着双手。
当我重复第二个小动作时,明明什么也没想,但感到一种愉悦和安心的感觉慢慢在心中蔓延,胸口有一股暖流荡漾着……原来小动作不单是心情的体现,还能立刻勾起我们做小动作时的回忆,从而复制回忆带给我们的感觉!
专注力练习
白天我照着练习方法尽可能把静止状态带入工作中,同时刻意停下手上下意识的小动作,在写作时也产生过切换到其他软件做其他事的念头,但我不断提醒自己“静止”,几次之后能打消杂念,把注意力及时拉回来。白天这里依然如常人来人往,但当我“静止”下来,我的耳朵不再如往常般敏锐,周围像是加装了一个“声音滤镜”,人声变得极模糊。我沉浸在写作中,感受着与以往明显不同的专注感,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