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制这个用户链接,源于最近在简书偶然读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夹枪带棒,涉嫌针对于我,既然有人碰瓷,我也轻轻与她摩擦一下,一笑而过。
事出有因,源于我之前有位自称为××推文编审的人拉我进了一个文学群,对于这种群,我的原则是,帮人凑数,收留余香,即使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在群里活动,对人也是一种人头量化上的帮助,时下网络玩儿的就是流量,凑的就是人头,即便我在其中,无所作为,滥竽充数,对人也是一种无声的助力和善举。
可事与愿违,进群观察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个所谓的文学群主打推荐的按群规所言都是小说,与我一直喜欢的杂文、观点文和短篇故事文相距甚远。因为这一点双方主观立意上的差异,让我与这群之间无形中踏入了一个雷阵。这一点,成了埋藏在我们之间的一个未曾引爆的一个大雷。
在此之后,我在群里一直沉默观察,看着群主往群里不断地推送文章,还不断重申要求群体成员关注阅读留言点赞。
对于文章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我一直以为还是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才好。是美酒,谁也不会错过。假酒,只能误己误人。更何况还有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美酒,自然有人喝,狗屎,世人都会绕着走。阅读点赞这个事,强迫不得。

对于这种做法,我是极不赞同的。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其名,但这种当世之名,不一定能走得长久,更不用说不朽。从历史的孤独寂寞中走出来的经典文学和作者不在少数。真正的绝世好文皆是要经过大浪淘沙和历史的洗练的,文章的好与坏,观点的是与非,更不是哪一个割据一方的一群之主的那种土皇帝的有限认知所能准确定义的。文人都是在写作自己的偏见,对此,我深感认同。
文章的优劣,见仁见智,多岐为贵,这才是一个文学交流群体正常的学习交流状态。人人的品评都是暂时的,更不是绝对的。
更何况,文学这片天空这么大,更不是一个文学支流的小说所能完全代表的了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任何失去参照的孤立对象的讨论、定义和品评都毫无意义。

放了2022的的新春年假,时间充裕起来,我进群活动,
如此来说,这样毫无自由交流的所谓“文学群”无疑近似于一个高挂在水泊梁山聚义厅外旗帜上的“青红帮会”,一言不合,就当下文学,拿起了刀枪,成了一群罢戳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帮凶和文学打手。
同心相应,同气相求。五音失雅,弦断夭折。这就是此群至今只有区区五十几人的文阀结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朱熹云:此宴飨宾客之诗也。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抛便抛了,再不相见。可有爪牙偏不,还在我离群索居之后,又挥起六十年身命无知之斧钺奏了一段十面埋伏的不雅之乐,谓之《微信裙里》。

观此命相,好生惊奇,此君附庸风雅近乎两年,收获50关注,701粉丝,资产砸锅卖铁1805.4。
我愈是好奇,愈想卜卦探究,遂扔出三枚乾隆铜钱,掷于案上,得内外交重冬之坎卦。
象辞云:“冬水不流,受困滞阻。命孤傲,情多难济,草木枯生神主失和之命象。常怀悔吝不吉之身,主鼎覆灭趾之命,上下交错,若戒惧,得贞吉。”

观此卦象,我倒奇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虽皮相近似,味道却因所生水土相异,大有不同。
以此类推,竹,生于南方为竹,若生于北方,不知该叫它什么?况且还是65后的,难道是是块佐餐调味的腐竹?
以此身命,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能与生于南方的毛竹比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