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学期里,留过一篇以“清点生活”为主题的作文。整理衣柜、厨房、客厅,收拾文件、纪念品、书籍,归置好物品的摆放顺序……这一些列整理工作,会给人带来久违的轻松、愉悦和自信吗?
近藤麻理惠的答案是:只有真的有过一次性地把所有无法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都丢掉的经历,你才能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我的答案是:真的有效。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因为看到封面上的她,马上就想起了课代表和我时常重复出现的对话。
“老师,今天作业放哪儿?”
“帮忙放到旁边的空桌上吧!谢谢!”因为今天的办公桌实在太乱了……我总是尴尬地在心里嘀咕,明明刚整理完没几天,怎么桌子又乱了啊……
“老师,今天办公桌有空间,今天就放到这儿吧!”
“啊!对!我刚整理完!谢谢!”不能再被学生笑了,收拾利索的感觉真棒!
“老师!您得保持住,坚持住啊!”
“那你得多鼓励我啊!”
开玩笑是这样开玩笑,可我知道就算时常有人鼓励我保持桌面整洁,过不了几天桌子还是会除了教材和备课本能顺利找到,其他本来是摞叠得像城堡一样整齐有序的书、资料、工具,还是会像被巨浪拍过一样,散散地架在一起,仿佛不曾庄严过。
而我本身并不是一个不爱收拾的人,事实是我知道很多人像我一样对空间整理还是比较敏感的,和任物品散乱无际,从不收拾的人相比,我们这类人是不收拾则已,一收拾就停不下来。本来只是要擦擦水杯下的茶渍,可能心血来潮就会进行一次大扫除,然后双手叉腰,看着光洁一新的工作区域或者家庭区域,对自己喃喃地说一句:你还是挺能干的嘛!保持住这样多好!
可是,困惑我的也常是这句:为什么明明收拾得井井有条,可就是保持不住呢?是人犯懒和自惭的本性交织,导致了我们的这一行为吗?
麻理惠在这本书里给了让人深思的回答,她认为,你做得收纳再好,但包围你的不全是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你就迟早会懒散下来。没办法,人只热衷于自己真正爱的东西,只珍惜会激发自己热情和快乐的东西。一劳永逸的整理魔法是:一次性地把所有不能让你心动的东西扔掉,然后把所有留下来的让你触摸到就有美好微笑的物品按照让你舒服的特定顺序归置整齐。
之所以认为她的观点有道理是因为在放假前、未阅读到此书前,我正好做了一件暗合这个准则的事情:在搬办公室前清理所有办公物品。由于高一楼离高二远,把所有现有物品都搬过去显然不明智,于是只能忍痛割爱扔扔扔。
可是依照什么选择,扔哪些东西呢?一个月前的我还不知道“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这个词组,但是我明确告诉自己:只留教材、备课本、学生资料、文具、纪念日,其他都不要。结果,果然两趟就把所有东西搬完了,并且新办公桌上也留了不少白。
现在想想,虽然当时我的做法看似“简单”,与温情脉脉的麻理惠整理法则相比,更是粗砺,但行之有效是因为在工作空间内,高效比情感更实际。尽管我也舍不得扔掉进修班和各种研讨会的资料,但考虑到相关有用信息其实我早就整理在了PPT或者Word文档里,我根本不会再去看这些资料了,所以扔掉它并不可惜。所以与其担心“未来某天也许我还会再看呢!”,不如干脆现在做好电子备份,有效提高有限空间使用率呢!
我相信并且我验证过,整理魔法会给人奇迹般的变化,是因为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理,所有渴望改变目前杂乱物品状况的人,一旦亲自享受到过了极致舒服的丢弃——整理后空间状态,便不会再回头从前。这是人们渴望被爱、被好好对待的本能心理。
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小物件会对自己产生难以言说的影响便是如此。考试前吃根油条,吃俩鸡蛋,就能考个好成绩,看起来是种迷信,可其心理暗示的意义不容小觑。当人们被自己挑选过的心动物品所包围时,怎能不放松和快乐?
通过一次次触碰衣物的质感,再次熟悉它的现有状态,唤起自己对它的感觉:它还能满足我产生对美对舒适的需求吗?然后决定留下还是丢弃。一次次触碰物品,就是一次次与执着于过去的自己对话,一次次留下或丢弃就是一次次与对未来不安的自己做准备。
触碰物品,唤起你对生活的兴趣,丢或留,锻炼你的决断力,最终留下来的,都是此刻能让你即使只是看到就能很快乐的东西。人固然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和他人交流,但是当自己独处一隅,大到一处宅院,小到一方课桌、一个办公桌时,如何与自己更好地相处,不也很重要吗?你选择什么物品陪着你,物品便会体现出你给它的感情从而给你支撑。与其把自己困在一堆东西里,不如挑拣挑拣,留下真正心动的,带着此刻对过往的感谢,对此刻的珍惜,协调好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坦然地迎接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