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说写作能够加速我们的成长,为什么?
在电影《教父》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一秒钟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自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把一件事情尽可能的看到本质。
就好比说混沌大学,他们讲的很多课程就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 尽量能够挖到他的底层逻辑,所以李善友教授总是从科学哲学生物进化的角度去看待创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前两天我写的那篇关于熵增的文章,算是在听课后的一些感悟。
物理学的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这样来看待我们每天坚持学习、写作、健身等等,你有时会觉得坚持的很困难,是不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本身就是让你不要再写,就仿佛有一股力量在牵着我们必然走向失败,而你如果竟然已经坚持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恭喜你,真的太牛了,竟然战胜了天道。
那么怎样避免熵增呢?有人提出了耗散结构,而华为的任正非竟然应用熵增定律以及耗散结构来管理他的企业的。优势耗散,就是他把他的金钱优势好散掉,用金钱换取人才技术等等,比如说华为把自己至少10%的收入投入研发,金钱是他的优势,他把这些钱用来引入人才,引入新的技能,引入新的研发,这就是优势耗散。用优势耗散来抵御熵增,抵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混乱,企业必然会死亡这样一个结局。
所以,你看到了吧,同样是企业管理,一个从物理学角度出发思考,甚至想到应用优势耗散来发展企业,保证企业生存的领导者,与只看到管理表面的管理者,无论他个人还是企业的命运自然是截然不同的。
谈到这,可能扯远了,但是我其实想说的是,这种洞察事物本质思考能力的锻炼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一朝一夕获得。
最近已经写了一周多的伙伴们,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思考问题比以前全面一点或者深入一点?写作本身就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否则你写不出来东西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写作逻辑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点。
在笑来老师的写作课上一共提到了三种逻辑:并列、递进、转折,我结合自己实践后的感悟来跟小伙伴们分享。
一、并列逻辑
第一种逻辑关系是并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这本书的名字,微信互联网、平民,这三个词都是用来修饰创业对不对?这三个词之间构成了并列关系。你让读者明白这个创业是在微信上面、在互联网领域,教我们这些普通人创业的书。
当然,除了词语之外,还有句子、段落,甚至章节之间,都可以形成这样的并列关系。
我们再看一个句子并列关系的,比如我前几天写的文章,什么是能力?开头我是这么写的:
“什么是能力?罗永浩一场抖音直播销售1.4亿;一个学霸脑子里海量的定理定律方程式,
一个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自信却又谦虚的演讲者……”
这些句子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对吧?
当然这个是我写的,比较低阶,我们再来看笑来老师的高阶版本:
过度自信会让我们出错,维护自我脸面会让我们出错,
谈话方式会让我们出错,情绪激动会让我们出错,
休息不足会让我们出错,
体内糖分减少会让我们出错。
不仅如此,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永远对不上号,我们对收益的认知总是非常扭曲,手中信息太少,我们会出错,
手中信息太多我们更会出错,而这个列表事实上可以没完没了,
更为糟糕的是在明明知道道理的情况下,
我们还控制不住自己,
在明明已经被证明错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能爆发逆火,
你说我们到底有多不靠谱?
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被作者丰富的积累震撼到?对于同一个事物,他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感知,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不会写,而是感知不够多,没啥可写的,换句话说:思考不丰富。
有伙伴提问,什么是五感?
那我们就再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比如说你现在想要描述幸福。
你要首先调动你自己的五感,思考一下幸福是什么?你要尝试在大脑中让自己的眼睛看到幸福,让耳朵听到幸福,让嘴巴尝到幸福,这些就是你开五感之后感知到的幸福,之后再用语言描述出来,于是你可能会这样写:幸福像蜜糖一样(味觉);幸福是两个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开心的样子(视觉),幸福是我今天听到的一首歌曲(听觉),幸福是跟老公一起逛街,两人一起吃一碗麻辣烫……
这个时候当读者看你写的文字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幸福是这样,我看到他的文字之后,我眼前好像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
回顾这个写作过程,你需要先在大脑思考,刻意调动自己的眼睛好像能够看到幸福,耳朵能够听到,如果你调动不起来,感知不到那些画面,那么接下来你就没啥可写的,可能也就写一句:幸福像花儿一样。
所以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之前说过的,知道和做到这两个事情之间是不是隔着很远的距离,我们都清楚这一点,那么一样的,我们感知到的感知和实际传递给读者的感知,这二者之间也有一条很远的鸿沟,需要我们努力跨越,而跨越的关键就是你能够同时吊用多少感官去感知。
如果把对幸福的描述当成一个产品来交付,那前者那样的描述交付感更强吧,因为他的语言帮你从多个角度认识幸福,甚至引发你思考你的幸福是什么?而后者就几乎调动不起来我们任何的感官思考。
所以说,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感知能力,一个有丰富感知能力的人,否则他是没法写出那些生动有画面感的文字的,所谓生动,无非就是让你眼前有画面感,而这靠的还是作者的感知能力。
二、什么是元素
我们说一共有三种逻辑,并列、递进,转折,那么能够放在一起并列、递进、转折的就称作元素,比方说,我们把几个词放到一起,那么这几个词分别就是元素,再或者几个句子、几个章节。所以你会发现元素是什么呢?
元素就是我们可以放在一起去比较的这样的一个感知,其实它还是我们的一个感知,对不对?
当然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放在一起比较的这个元素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你会发现能够放在一起并列也好,递进也好,转折也好,它的一个前提是说我们首先要有这些感知,要有这些丰富的感知,对吧?比如刚才引用的笑来老师对于过度自信的描述。
三、递进逻辑
笑来老师提到,所谓递进的逻辑关系就三种:从简单到复杂,从次要到重要,
从已知到未知。
你有没有发现,当别人在读我们的文章或者听我们讲话时,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被打动呢?
形成认知差,那么什么是认知差?
我理解的是,你讲的内容,如果你不说对方不知道,这个时候最容易引起对方的震撼,其实就是你的描述能够让他有种从已知到未知的感觉,这也就相当于是个递进的逻辑关系,一个总是能够给人认知差的人,必然是个思考问题足够深入的人吧?毕竟表面现象大家都看的懂,所以,一个善于使用递进写作的人必定思考深入。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看之前讲并列逻辑时提到的笑来老师的那段话,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或者知道的但没有那么深入的?是不是句子之间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当然,如果简单来看,你会发现在使用递进逻辑关系时,有一个词很好用,这个词就是“更”,假设你的观点是:写作能够加速我们成长,那么你可以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有,不仅要写,还要坚持写,那有没有比坚持写更好的?有,坚持实践?还有更好的吗?实践之后总结复盘迭代。
这样通过几个更字的使用,你是不是不由得思考更深入,写出来的观点更容易打动读者,与读者形成认知差。
所以,以后写作的时候,无论是对于某个观点或例子,写下来之后可以再尝试问自己:有没有更为重要的,有没有更令人担心的,有没有更令人无奈的……
总之就是添加个更字来不断追问自己,看看自己会写出什么内容,有时可能你自己都会很惊讶。
四、转折逻辑
最后一个是转折。
看到转折,我就想到之前在思考力训练营学习的时讲过,当你能明白某个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的时,说明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更为全面的。
那么其实在转折时,体现的就是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思考的全面不全面。
一个能够在文章中灵活应用转折逻辑的人,相当于他总是能够想到这个问题的对立面、反面。他考虑问题的方向角度更多、更全面,甚至与善用逆向思维。
比如说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要死在哪里的话,我就一辈子不去那个地方。也就好比说我们在写作成长践行群坚持写作,首要任务就是坚持下去,那么如果要从逆行思考的角度保证自己成功,你是否应该先思考一下,如果我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先找到自己失败的可能,之后想方设法避免自己失败的可能,那么我就可以成功了。
比方说我觉得我写不了那么多字,或者说觉得作业有点难有点多,那就不写那么多,少回答几个问题。
其实,对于写作践行群的伙伴么,我对我们的第一要求是能够坚持下去,写成什么样不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如果你一旦停滞了的话,后面很难捡起来,原因参照我昨天的文章,从定投的角度看待写作,每天拿出鸡蛋壳的时间来写作就行了。
如果你每天要写1000字、2000字,花1-2个小时思考,导致把自己的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后面很可能没后劲了,写个一周两周、一月两月就不想写了,这相当于之前都白写了。
人生无论何时需要留白,这跟书籍印刷很相似,一本书如果密密麻麻,你看着就眼花,甚至产生畏读的心态,而如果上下左右都留空隙,是不是看起来就舒服的多?
当然这点我做得不好,我的公众号文章就属于这种,实在是我太懒和没空排版。
我们的人生是要留白的,如果不留白的话,你就很容易大紧之后大松,想想高考之后你的样子?有烧书的,有再也不打算学习的,这些都是把自己逼的过紧之后,身体大脑必然出现的反弹。
我们其实可以尝试给自己设置一个最低的底线要求,就是如果我一天很累,啥都不想干的时候,我能够写多少字?我能够完成什么样的标准?那么我每天订这样的标准就好,细水长流好过用力过猛之后的后遗症。
所以这块我提到逆向思考的理念,并且举了我们写作这件事的例子,逆向思考自己如何会失败以及如何避免,从写作的逻辑上看,这样的逆向思考,他体现的是思考全面、缜密,所以,善于转折的人背后体现的是他的思路全面。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应用这三种逻辑关系表达,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得出来这个人的思考不仅丰富,而且深入,更重要的是还很全面。
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让我们总是能够获得新知。
五、关于作业
所以我们接下来的作业就有些变动,这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以后每次阅读一个章节;
因为我选的片段可能不一定会让你产生共鸣,目前我们选择的书籍是《财富自由之路》,对吧?笑来老师说过,他的每个章节就是讲清楚一个概念,他这一本书就是在讲那么几个概念,那我们就这样一章一章读下去,写下去,努力让自己的脑中有更多清洗准确的概念
2.除了圈词还要找三种逻辑
当我们每天阅读一个章节后,可以从中找到有共鸣的部分,圈出形容词和名词,找到三种逻辑关系:并列递进转折,有类比修辞的也可以找出来,之后紧接着就做分析,看看你觉得作者哪块写得好,比如类比用的好,哪个逻辑用的好等等,相当于说分析完了之后就输出感知。
3.基础要求和中阶要求
设置这两个要求的原因就是避免大家用力过猛或在坚持不下去,基础要求就是圈划之后输出一些感知就好。
那么中阶要求就是要让自己输出的内容可以成为一篇结构完整的短文,比如基础的结构what、why、how,而这些可能原文中本身就有,只是需要你找到之后用自己的话重述。
不论你是单纯抒发感受还是写成小短文,分析之后一定要输出,你能写出来的所有文字都藏着你的感知,如果我们只分析不写的话,即使你能开五感,但不用文字记叙出来,你依然不能确定你的五感是不是精确地传达出去了,毕竟写作还讲究逻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感知传递,所以自己感知到和写出来让别人感知到还是两回事,这就跟你听完了某堂课,可能觉得听懂了,但能不能讲出来让别人也懂,不亲自讲一讲,谁也不确定啥结果,评判这一切的只有读者。
4.关联经验
接下来第二天的作业还是阅读同一个章节,只是需要你回忆自己过往有没有相关的经历,也就是关联经验,相当于第一天烧完脑,第二天给自己稍微留一点白,让自己第二天写个故事,并且反思一下自己当初哪里做的不太好,应用书中方法可以改进,或者恰好用到书中的某个观点做的很好,以后可以继续保持,这背后也是基于成人学习五大公理中的关联经验。
所以我们一周其实阅读两个章节,每个章节完成两天的作业,然后周五做复盘,也算是给自己留白放松。
所以,我们一周5天最耗费脑力的可能是两天,其余三天帮助我们补给能量,这样松紧搭配,劳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的坚持下去。
以上就是上周末分享内容的精华版,有些内容做了删减,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