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边中老年人,如果三观一致,请支持原创,关注作者公众号:“小城菁年”,看更多原创滋味儿小文。
这几天暴雨,打雷。晚上带孩子吃饭的时候孩子害怕的问:爸爸,为什么会打雷呢?
我想了想:那是天上两片云彩很久没见了,相互拥抱,打雷是在庆祝呢。
他眨了眨眼:从叔叔的南京那里就在下雨,那得是多大的两片云彩相爱呀。
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超乎大人的丰富,我和老婆几个人哄堂大笑。
想想真的值得发一个朋友圈,打开微信顿了一顿,确实我们很久没发过朋友圈了。
曾经朋友圈记录我们生活的点滴,分享我们彼时的心情,我们曾经乐此不疲。现在大多变成了只记录,朋友圈上了锁,变成qq空间一样的免费相册存储。
翻一翻朋友圈,很多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加的的微商屏蔽了很多,却还是有相熟的朋友做起了微商,每天刷屏。wetool的封杀让很多的优惠商品也没了踪迹。
仅存的朋友圈是一些晒娃晒新房晒车晒旅行。偶然遇到一个熟人发一段,迫不及待的想点赞,犹豫了一下还是移开了食指。
▼
社交恐惧吗?
有的人会说朋友圈?那是年少时的事情了。如今的我已经成熟,不再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有的人会说我大概是得了一种,发完朋友圈就想删掉的病,望大家莫怪。
有的人会说越成长,越觉得有些东西没有必要了。可能是我老了,跟不上潮流了。
仿佛大家都在逃离这个不自主就想炫耀的圈子。
就像朋友圈除了做广告营销很少见到真人头像一样,感觉缺少了那份真实,真诚。
又或是你不情愿的加了你的长辈老师等不在一个频道却也不好意思对他们屏蔽的人,难以释放那份真诚。
难为了张小龙苦心想维持的纯粹。
▼
让我想起那个土味强撩吴亦凡的北大女生李雪琴。
高学历,纽约留学,却曾经却是一名抑郁症患者,羡慕火锅店的打工妹简单的快乐。
她到达了很多同龄人羡慕和无法企及的高度,本来应该是朋友圈的王者,却意外的让人看到了令人唏嘘和嘲笑的一面。
对比曾经一个放羊小孩的典故。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孩子--继续放羊。很多教育学家对家长灌输多年的反面典型。
他们的朋友圈会发什么呢?
臆测一下前者可能会转发老师的论文,后者可能加上点情绪配上夕阳下的羊群:今天几只羊又产仔了,娶媳妇又进一步了。
谁更成功谁更快乐?
▼
网络的2.0阶段,每个人似乎都活在自己的闭环,个体,被分配成一个个标签,看着精准推送给专属自己喜好的信息,看似更开发却活的更封闭。
社会裹挟着每个人头也不回的前进,却也让人心底的那份真实和纯粹一点点不经意的流失,大多数人处在流失的阶段,时不时的会在奔跑中回头发个朋友圈,然后被狂风吹过头去继续奔跑。
奔跑中你会攀比,别人朋友圈的车房孩子,工作旅游学历,开始你可能不屑,可能自说自话,可能跑赢了对方却又发现更强的对手。最终更多的人选择了消极应对,选择了沉默,或者阿Q。却也总猜不透别人的朋友圈可能和你的一样被精心伪装,画皮之下和你一样是一颗空虚的灵魂。
你会想,做个放羊的小孩没什么不好,简单真实而纯粹,
却忽略了他的追求也是低阶版的李雪琴。假如羊价下跌怎么办?假如女孩要他在城里买房怎么办?现实总会以一万种方式迫使他做出改变。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是道家几千年来给我们的智慧,中庸之法也在教育我们做人。每个阶段的人会给自己的人生和朋友圈一个注解,然而在若干年以后再回首,总是一段青春年华,荏苒岁月,成长总是个过程。至于那些浮华,更多的感觉只是个戏谑。
大道至简,你时不时的或有感而发或刻意涂抹或要求转发的朋友圈,就像一块块砖头,日积月累堆砌成为一个立体的房子,就像农村的自建房让人一眼就认出归属一样,各有别异却大致相同。
却也像自建房一样有的几年就开裂有的长固,只在当下这段青春这段生活,你是否用心经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