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44天
原文阅读: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ì),由也喭(yàn)。
译文讲解: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启发思考:
这句里面出现的四个学生,孔子各用了一个字来评价,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曾参和子路在《论语》中都多次出现,颛孙师也在前面刚学过。高柴出现较少,但他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对他略微多介绍一下。
“柴也愚”。“柴”是高柴,字子羔,长不盈五尺,比孔子小三十岁。这里,“愚”没有今天愚蠢、傻的意思,更偏耿直,略显呆板。孔子认为他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明智不足。
《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自从跟了孔子,出入门户,从来没有越礼的事,走路都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春天蛰伏刚醒的虫子,他不会把它杀死。正在生长的树木枝条,他不会把它折断。亲人去世,守丧哀痛,从来没见他笑过露出牙齿。高柴真是太憨厚、太谨慎了。
子路和高柴关系很好,总是提携高柴。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荐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还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认为高柴不能胜任。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卫国发生政变,高柴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却拒绝他的劝阻,明知道回去是送死,还要回去。如此看来,高柴之愚,是别人“愚不可及”的愚,是大智若愚。
事实上,高柴的也胜在愚直,忠厚纯正,清廉仁爱,从不违反礼节,更是绝不徇私舞弊,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门中最长寿、最大智若愚的贤孝之才,享年128岁
他弃官逃亡到陈地的太康县高贤乡后,创办的“高柴书院”影响很大。高柴广收弟子,弟子们毕业后又去各地开办了很多“高柴书院”的分校,高柴学派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参也鲁”。曾参的鲁不是粗鲁,而是迟钝、不够敏捷,但他能坚持下苦功。我们熟悉的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曾参说的话。程颐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传,并且能把圣人之道传下去的,还是得直鲁之人。曾参就这样虔诚地学习反省,后来果然把孔子思想发扬光大,死后配享孔庙。
“师也辟”。“师”是颛孙师,子张。上文孔子说过:“师也过。”说子张举止有点过了。可能他的行为会显得偏激,恃才逞气,掩饰过失。荀子也批评他:“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恨不得举手投足动静趋止都跟圣人学,太“装”了。不过也有人说,“辟”是偏僻,子张学习,爱钻牛角尖,没有曾子那么质鲁。孔子死后,子张离开鲁国,自成一派。孔子死后的儒门八派中,子张氏之儒排在首位,影响成就还是都很大的。
“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鲁莽、刚勇的意思。子路可能有时候显得有点儿粗野,但绝不粗俗。他是个见义而为,和朋友分车分裘而不私,虽弊衣烂袍立于公卿之间而不耻的顶天立地的汉子。子路的故事,前面说过很多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孔子对几位弟子的评价,既是点出来他们的特点,同时也是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这也恰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这四位受教于孔门多年的高足的品行,尚有或者过了或者不足的地方,我们追求提高自身的修为更是需要日日精进毫不懈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