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微博,偶然间看见一名医生发布的一些文字,颇受启发,就分享给大家。
这名医生认为当前的癌症筛查价值有限,主张“早发现早治疗”未必是对的,因为有些癌症在早期就能被检查出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发展很慢,有足够的窗口期留给人们去察觉。
而有些癌症一经发现就是晚期了,不见得是病人不重视健康,而是这类癌症的进展速度极快,快到人们很难及时发现。
加之医学的局限性,即使是由专业人员给出的建议,也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更何况有些科普知识和治疗手段,是人们道听途说的。
在如此境况下,不管人们怎么选择,结局都可能令人不满意。
所以,要摈弃对最佳结局的执念,因为我们可能到死都不知道最佳选择是什么。也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不理想的结局,人类和死亡做斗争,注定是要输的。
尤其是亲人的离世,让人非常痛苦,但这并不一定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也许仅仅只是缘分到了,大家该分开了。
这篇微博底下有很多人留言,有人说一直生活在亲人离世的悲痛中,就是因为老想着为什么没有早发现早干预;
有人说亲人离世后,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很焦虑,每年会花很多钱去做体检,但看到体检结果可能更焦虑;
有人说以前基本不进医院,但某次入职体检查出来一些问题之后就经常进出医院了,好像是自己的身体突然变差了,看了医生的这番话,突然释然了;
还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疾病筛查背后的焦虑并不源于体检到底要做哪些筛查,而是我们怎样理解“人会生病”、“生命会结束”这两个概念。
该医生还对很多报告单都会附上的“定期复查”四个字产生质疑,他说没有异常没有不适,干嘛来复查?他看门诊,常对病人说的话是:没什么问题,下次别来了。
他还指出有些手术也是非必要的,比如很多甲状腺结节,根本就没达到手术指征。
我不是专业人员,对该医生的关于定期体检、定期复查、手术必要性等观点无法做出评判。
但我们真的很容易对健康状况产生焦虑感,体检单上某项指标超出正常区间值,医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都能让我们惴惴不安。
健康的时候担心身体出状况,生病的时候又自责为什么没有早发现。不但责难自己,还对亲人的病痛表现出“是你不听话导致的,现在知道厉害了吧”的恶劣态度。
我们都知道人会生病、生命会结束,但好像并不完全理解其中之义。
在亲人病危的时候,要求医生尽全力抢救,结果也只延长了一年半载的寿命,其实也不一定是延长,因为没人清楚保守治疗能存活的时间,而病人在配合治疗的过程中,遭了不少罪。病人去世后,他们不但自责没有早发现早治疗,还懊悔不该执意要求手术。
所以,确实是不管怎么选,结局都不会令人满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的确没有人做错什么。人们的自责和懊悔,都是想要亲人活得长久一点、健康一点,但也许方式简单粗暴了一些,也违背了自然规律。
也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只注重结局,执念于为什么没有早发现早治疗,也应该遵循规律,关注过程,在尊重病人选择的基础上,尽力治疗。
我个人认为,定期体检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没几个正常人能“正常”着从医院走出去,但总比自己瞎琢磨,然后自行网络诊断出各种绝症靠谱得多。
不过,真的没必要因为某个地方长了个结节、某个地方长了个息肉,或者偶然的一次生病而惶恐、焦虑了。
我们要允许身体偶尔出点小差错。
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表妹即将大学毕业,当谈及以后的工作计划时,她表示想去沿海城市,尽量离家远一点,我说就留在重庆也不错,离家有一些距离,但又不是特别远,刚刚好,她说还是想去离家更远一点的地方。
我跟大胖说她以后会后悔离家太远了,大胖则不以为然,反问我:反正最后都要死,那现在活着干嘛?好像有道理。
又说回健康这事儿,按照现行的科普知识,不吃油腻和辛辣食物绝对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曾经尝试了一周,感受就是:吃这饭有什么乐趣?!
所以,过度关注结果,也并非是最佳选择。
再说到感情问题,我们在别人感情出现问题时,往往喜欢当情感导师,问出诸如“你以前咋没发现他是这种人”、“你以前就发现他是这种人咋还执意要嫁给他”此类的问题,如果去回溯那些感情破裂的夫妻的情感史,会发现有一方似乎真的很蠢,身边的人都能看出来是火坑,她还执意要往里面跳。
但真相是人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当时的情形下,她选择嫁给他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那些被“早发现早拆散”的情侣,要么更加坚定地要相守到老,要么多年后还念念不忘,如果不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不合适,拆散也只是形式上的离散,说不定下一个还找他那样的,或者以后有机会再旧情复燃。
早期不恰当的干预,也许是“过度治疗”,过犹不及。
感情出现问题,不管是自己后悔当初瞎了眼,还是身边人认为是咎由自取,意义都不大,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治”。
即使当初错了,也就错了,更何况,世间的事哪有那么多对错。
我们也要允许自己和他人偶尔“犯犯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