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候一个人没有长进,不顺利或总是原地打转,也许不是自己的问题。先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应该多看一看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对路。
我自己大学专科毕业,有幸分配到一家国营施工企业。从学堂走向社会,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当时对生活的充满憧憬。
所在的企业作为省属单位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在计划年代非常威武。我去的时候企业从托儿所、小学、初高中、职高、到技校也还一应俱全。医务室、医院、食堂等各种后勤服务公司林林总总,都非常红火。
整个企业像一个小社会,原生的职工已经从一代、二代向第三代过渡,我们分配来的学生作为引进人才的象征,虽然受到一定的关注,但总算是外来户,在一个巨大的深海里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
只是周围的人际关系也还好,质朴、善良的小年轻们聚在一起,没有什么烦恼。很快我也从分公司上调到公司团委,好像很有出息,其实机关工作非常枯燥,给领导写报告,天天重复官样文章,生命一眼就能看到头。
出于对那种环境的深刻反思,决定借机下派到工程项目上去,一是可以接触工程管理的实际业务,另外就是想多挣点钱,毕竟在现场能多拿点奖金。去到一个热电厂建设项目之后,才发现施工单位的流动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项目远离城市。在荒芜人烟的地方建设一座电厂,先要这遍不毛之地形成一个简易的生活区。工地上的管理干部和工人,包括种类挂靠的小包工头,在这个小世界里任着性子生存,性子野的很。搞事情凭拳脚力量开道,大老粗式的工作方式,简单直接。工地上打架闹事是常见。
一个项目多半三五年才能完工,很多家庭聚少离多,孩子没有管,夫妻交流不多,会带来很多家庭问题。工地上真同事假夫妻的现象总在发生,这也导致建筑企业职工家庭的离婚率很高,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工程建设是资金集中型的经济单元体,当时上上下下财大气粗,又没有什么正规娱乐方式。一到休息日公开呼朋唤友去市里消费一下就成了固定节目,食堂都会减量或不开火,因为人都下山找乐子去了。
当时工地流行的业余生活老三样:喝酒、赌博、找小姐。污七八糟的环境,让我不安,我内心接受不了这种现状,自认为以我的性格在这里也吃不开,根本混不出什么明堂。
往上走,坐机关,那种没有生气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往下走,搞工程捞钱,乌烟瘴气,不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有离开那种环境一个选择,另谋出路。后来便下决心丢掉不适合我的铁饭碗。
事实上,那个项目上的干部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混得很风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前后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他们从中渔利不少。但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很少关心,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我庆幸自己从那样的世界里走出来后,再也没有丝毫羡慕或回去的念头。
我离开那个环境,不是怀才不遇,自己从来没有那种想法。反倒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技能,当然也身无分文,只是觉得外围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我坚信是环境出了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出路有问题。
孟母三迁,的确智慧。在一个不适合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更多内耗,如果不能轻装上阵,又怎么能够发挥自己的天赋?
不知道要向何处,但一点也不觉得迷茫,心中一直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单位。很快,在被逼着学习了一天的直销课后(后来才知道是传销),得到了一个新的职业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