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每当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开始嫉妒起这些牛人呢?
总觉得自己跟他们差距这么大,怎么可能追的上?
如果你一直处在这种思维里,可能就真的无法走出了。
我们应该反过来想,看到了差距就去学习,就去改变,就是模仿,这不正好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吗?
当还没开始做的时候,想太多结果,是没有意义的,不是吗?
拥有成长型思维,可以改变我们的一些想法,让自己不断精进,这就是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一、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第一次知道是通过《终身成长》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带给我们的影响。
成长型思维是相对于固定型思维来说的。
我们在遇到一些困难和压力的时候,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内心经常会出现一些否定的声音。
比如,「我不是这块料」、「我肯定不行」、「别人总是比我强,我真笨」、「算了吧,反正也做不好」……
这些负面的声音让我们开始质疑、否定自己,进而打了退堂鼓,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白搭了,没有任何改变和进步的空间。
长期这样下去,自己做事情的信念开始动摇,总觉得自己不行,总觉得自己很自卑,没有自信,觉得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都不可能改变现状,自己只能禁锢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龃龉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而「成长型思维」刚好相反,遇到任何事都会看到积极的一面,觉得只要自己能够努力找到差距,努力弥补差距,就一定可以迎头赶上。
简单来说,固定型思维觉得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自己就这样了。
而成长型思维认为,自己的落后只是暂时的,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和提高,更关注自己的整个奋斗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前段时间在一个社群中看到一个聊天场景:
有一个研究生,言语中鄙视一个大专生,觉得大专生太low了,各方面都看不上眼。
实际上,那个大专生在写作方面做出了一番成绩,而且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
高高在上的研究生,目空一切,觉得自己学历高,资历够,觉得自己智商高,各种瞧不上低学历的人,认为他们完全不可一世,完全不可与我相提并论。
因此不管做什么,总觉得自己是很棒的,没有人可以阻挡自己的言语。任何人反驳自己的资历和学历,就开始搬出自己的那一套说辞「你先考上再说」,各种炫耀,最终逐渐迷失了自己。
因为在他眼里,自己的智商是一成不变,任何事都不会发生改变,大专生永远是大专生,永远无法对我同级别对话。
反而那个大专生低调、谦虚,积极做事,学会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原因,最终积累了自己的势能,拥有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固定型思维的人,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或者总觉得自己很失败,不愿意面对现实,逃避、拖延、妥协和固执,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标签。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能积极面对,勇敢进取、自信、正面、向上,这是他们面对困难的方式。
最终,两类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和状态,有的人遇到的失败,开始垂头丧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有的人遇到困难,觉得机会来了,可以让自己迎头赶上,最终超越自己。
这种差距对比是非常大的。
三、如何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
《终身学习》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接受。
先去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每个人都有固定型思维,都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各种负面情绪,只不过这个情绪有大有小而已。
我们先去接受这个情绪,就像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
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去抵抗它,接受它,并逐步去理解它,才能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第二步,观察。
观察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自我质疑和否定,会出现这种固定型思维。
比如当我工作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压力陡增,内心小人开始跳出来说“别做了,你不行的”;
比如当我写文章,写不下去的时候,内心小人又出来捣乱说“我就说过你不是这块料”;
再比如我坚持做一件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成绩,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再怎么努力也白搭的时候;
……
每当遇到了这些情况时,就要格外注意,此时就是你的固定型思维容易出现的时候。
针对这些情况做好记录,准备下一个步骤。
第三步,命名。
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取个名字,这样可以更好地跟它对话。当你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也就意味着你开始内心接纳他,有了与他一块走一段旅程的准备,此时的过程注定是一段难忘的旅程。
不要吝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取个名字。
第四步,教育。
最后,我们开始教育它。怎么做?
当这个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比如“我不行”“太糟糕了”“我没有改变的希望了”等等负面情绪出现时,不妨再多加一句对话“改变的机会来了”“或许我可以找到一个方法去弥补”“差距出现是好事,说明我又可以进步了”等等。
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告诉自己内心的小人,自己其实是可以的,任何事都可以改变,只要我努力即可。
没有什么事是完全定死的,任何事都是处在变化中的,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
通过这样的一番教育,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监控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时可以给予最好的引导和教育。
四、最后
我现在特别喜欢看三岁的儿子的各种行为,比如大声唱歌,比如说各种不利索的话,比如做出各种莫名其妙的举动等等。
在他眼里,这些都是自己可以成长和改变的方式,别人的评价都与我无关,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去成长,这就是最棒的。
孩童的这种成长型思维,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希望自己,也希望你可以拥有成长型思维,不要再让固定型思维禁锢自己的思绪,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始终走不出来。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