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一、原文(通行本)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二、译文
大国要像江河一样处在下游,使天下百川交汇在这里,处于天下最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胜于雄强,这是因为它善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谦卑地对待小国,就能让小国信服;小国谦卑地对待大国,就能依附于大国。因此,有的以谦卑获得信任,有的以谦卑获得依附。
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想得到大国的庇护,双方都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关键是大国要谦卑处下。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主要论述的是外交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据史书记载,春秋初期有140多个诸侯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期仅剩20多个诸侯国;期间约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害,大小战事480余起,朝聘和会盟450余次。
老子正是在“大国争霸、小国自保”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大国者下流”的政治观点。
他赤裸裸地揭露了外交的本质:大国想要兼并小国,小国想要得到大国的庇护,而双方能否如愿以偿,关键取决于大国的态度。
本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强调大国应当谦卑处下,不要侵犯小国,这样天下就会太平,不再爆发战争。
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愿望如同孔子的“仁政”一样,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是很难推行实施的。
但放在和平年代,不失为一种好的政治见解。即使是现代,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共处,更多地取决于大国能否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老子“大者宜为下”的思想是非常宽泛的,不光是一种好的政治主张,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谦卑是一种人生态度,纵有万种风情,却与世无争,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谦卑是一道光,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众生。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几乎每一章都隐藏着谦卑。处众人之所恶是谦卑,生而不有是谦卑,上德不德是谦卑,功成身退是谦卑,知雄守雌是谦卑,光而不耀是谦卑,大巧若拙是谦卑……
谦卑是有门槛的,不是随随便便都可以谦卑,正如功成身退首先要有功,光而不耀首先要有光一样,一个碌碌无为、无功无光的人,就谈不上功成身退,谈不上光而不耀,也谈不上谦卑。
人生在世,谦卑的人最有智慧,这是天道的法则。当你有功有光的时候,记得与谦卑同行!
希望大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自己的总结是:“我谦卑地度过了这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