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天特别想聊的话题,通过这篇自言自语式的文字,整理一下思维。
一直都想从生活中获取营养,包括独处、社交、读书乃至走亲访友,我都希望能有收获和提升感,那种浑浑噩噩、能量消散、滞塞从而内心疲惫的感觉太糟糕了。
先说说独处。我是不怕独处的。独处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看电影,收拾家务,侍弄花草,逛超市(原谅我这家庭主妇的选择),改造或者琢磨着怎么改造室内不舒服的地方,刷视频,网上购物,读书,听书,画画,和各路朋友微信聊天等等,还有可以卧床休息、一日三餐等。总之一个人事情也是忙不完的。
上面的事务中有一些是繁琐的体力活,只有饶有兴趣地去做并且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得到一个整洁干净的居室环境,或者生机勃勃的阳台,才会被滋养而不觉累。休闲类的事务本就是凭着兴趣选择,看电影或听小说肯定是自己想看想听的,这样也总能从影视或者书中找到共鸣或者感悟警示。这些都还可以的,一个人独处不会很累。所以有时候我需要较长时间的独处来修复自己。
再来说说社交吧。因为生活的多元化,我有各路神仙朋友。这两周较为集中地参加一些聚会,多是疫情之后的第一聚。我这个年纪,聚会不是应酬,参加的聚会或者见面都不会被勉强。和孩子的家长朋友们聚会,聊聊孩子,也看看同龄人都在忙些什么,收拾打扮得整齐一些,拍拍照片,也要允许老阿姨们自嗨呀!不过我现在交往的家长朋友都是有多年交集的多了,不仅热爱生活,也不凡乏事业心和少女心。我们在一起真的没觉得老年将至,而是各种美美哒。这样的聚会除了收拾一下精神,一起还是自在开心的。见到各种性格、职业和不同生活生活态度的女人们,也坚持做着自己,也是不错的。
今天中午和两年前小区里一起打拳的拳友们聚餐。他们大多是叔伯阿姨级别,年纪大的八十多岁,年纪轻的也奔五了。暮年之人并不暮气,他们同样热爱生活更关注健康,偶尔组织短途出游或聚餐,听他们唠嗑一些人来人往、新参加的活动。在他们的群体里我属于年轻人,被关照着也会被激励着。有时候算算,如果自己能有80岁的寿命,我还有30多年的人生,如果能活到90岁,还有40多年的人生,这段短暂而漫长的生命里其实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否则岂不辜负了时光?我应该好好规划着段人生,活出高质量的生命状态来。如果生命提前结束,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了无遗憾。
法律圈子里的朋友联系得越来越少。但晓芬是例外。我们从两周前开始约见,但至今没有见上。我在居家而她在忙事业,必然会有错过。这位朋友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小宇宙,我们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尽的话,但我觉得自己也总是被燃烧得精疲力尽。所以我悠着点儿,多给自己补充储蓄能量,能够和一个人无话不谈谈之甚欢意犹未尽是多么难得。好好珍惜,对于有点悲观主义的我来说,我们能否长久地保持能量碰撞的“激情”状态是没有信心的。我们要想保持更稳定的友谊,或许也该找到在保持静默依然能自在的那种感受才更好。
由于晚睡晚起成了极坏的习惯,今天聚会回来真的累了。午休充电后,开始在此“思考人生”,想起拳友老师们对我那些不值一提的小爱好的溢美,我也确实应该好好地思考如果让我的朋友们有收获感、提升感,乃至有一定的影响力了(从B站上的一位UP主的总结学来的)。我想要滋养,别人何尝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