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自控能力最差的时期,往往就是童年。
尤其是来自外界的约束失效时,孩子自由散漫的天性无疑会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想让孩子拥有自觉性,下面这三件事,父母需重视。
01 自觉性的培养
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开始
很多小孩在学习和生活中之所以表现得非常被动,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嘲讽和打击。
比如孩子上学磨蹭,大人每天跟在后面死命地催,越催他反而越慢。
一开始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节奏就慢,但是在后期,父母的催促给了他们太多负面的感受,孩子失去了自觉的动力。
辅导孩子学习也是,有的父母会发现,你吼得越大声,孩子越是表现得木讷,因为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成就感,甚至开始厌学。
其实,想让孩子坚持什么事情,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认同这件事,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做这件事的自信和兴趣。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孩子的自觉,都是从自我察觉开始的,当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认同当下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会更容易主动。
相反,如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就会经常产生放弃的念头。
孩子自觉性的培养,要从自我价值的认可开始,多给孩子信任和鼓励,帮助孩子收获成就感,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就不怕他不自觉。
2、自觉性培养不能全靠监督
要建立界限感
惰性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现实中,很多孩子的懒惰是被父母惯出来的。
有位妈妈曾经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吃饭不用催、上学不用催,我家孩子每天跟祖宗一样,非要逼得我吼他不可。”
很多孩子散漫、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当他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自觉的能力就消失了。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就像上学这件事,家长能做的是准备早餐,送他去学校。中途适时提醒,给予引导和帮助,你把你该做的做完,剩下的责任,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起来,因为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如果事事都由大人去掌舵,孩子就能心安理得地等着被安排。
想让孩子做事自觉点,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建立起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
不然,无孔不入的“照顾”,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和惰性。
自觉性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父母长期陪出来的
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痛苦的。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孩子想做成点什么事,都要在心理上经历克制,与意志力做长期斗争。
想要早起,那么每天早上必然要咬牙打败睡意,离开最舒适、最放松的区域,开始学习生活。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在培养自觉性早期,父母的作用举足轻重。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自律性是大人“逼”出来的,然而这种“他律”对孩子影响并不会很长久,一旦离开了来自大人的压力,很多孩子就会恢复原样。
自律、自觉的本质是自我控制,我们只能在后面轻轻推,如果逼得太紧反而得不偿失。
养出一个自觉的孩子,父母要在早期和孩子一起经历诸多限制。
改变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不是靠说教,而是父母的实际行动,陪着孩子一起进步,更容易教育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