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
你成不了任何人,你只能成为自己。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你得先观摩别人的活法。
【引言】
如果有一个男人:25岁医学博士毕业,做学术研究,日常西装革履,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笔耕不缀,家庭和道德观念很重,一生只忠于一个女人......这该是一位多完美的男人呀。
不过,如果这位男士的另一面是:每日抽20多根雪茄,常年与精神病人打交道,而他的研究、理论和著作都离不开“性”“本能”等字眼,并且很长时间在世界范围内被禁......似乎看上去,他又有许多问题。
他的接班人还因为他在研究中过分地强调“性”而不满,与他分道扬镳。
最有趣的是,他还很有名,很多人甚至认为他是一名“性学”研究专家,以至于大多人并不了解他的研究,却听过他的“泛性论”。
他的名字叫弗洛伊德——既是著名的犹太裔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什么他的理论里都是性?“这是听过弗洛伊德大名的人,通常会提的问题。
弗洛伊德曾说:
“我的道德观是通常所说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道德观,而不是性道德观。社会眼中的性道德似乎很卑鄙下流,而我个人在自己认可的范围之外,很少滥用性的自由。”
好与坏,通常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的选择,我们选择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今天来看一看这位犹太心理学家的故事。
目录:
1. 弗洛伊德的争议
2. 弗洛伊德轶事
3. 弗洛伊德的理论
4. 结语
* 复制以上小标题,按“Ctrl+F”快速搜索吧~
1. 弗洛伊德的争议
弗洛伊德最大的争议在于,他认为心理问题的源头,大多起源于“性”,比如他说:
Ø 梦:大多数梦都与人的性本能相联系
Ø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源于恋母情结,而男孩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其母亲
查一查某百科,能在弗洛伊德的词条下搜到61个关键字:
问题来了,为什么弗洛伊德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会研究“性”呢?
要明白这点,得先了解两件事:一是弗洛伊德的职业背景。二是“精神分析”的本质。
1.
先从弗洛伊德的职业背景说起。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州的弗莱堡(现属捷克),父母都是犹太人。他17岁进入大学学医,25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30岁前,他在医院做过医师,也在大学做过神经病理学的讲师。
年轻时的弗洛伊德转折发生在1886年。30岁的弗洛伊德从法国学成归来,回到维也纳,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自己开业行医了。
30-40岁对弗洛伊德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开始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并为治疗患者进行催眠。在催眠过程中,弗洛伊德意识到人的意识层面下,可能隐藏着另一个极为强有力的心智过程。
后来他知道,这个心智过程叫潜意识。
所以首先我们得清楚,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源于他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
2.
接着来说说“精神分析”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应该研究无意识。
简而言之,精神分析主要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精神病人在无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在精神分析领域,无意识常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情感、欲望、恐惧等复杂的经验,因为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所以个体觉知不到它的存在。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比喻光是以上两点,还不至于让弗洛伊德产生如此大的争议,然而弗洛伊德又说了:
性本能在无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可想而知,当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全世界关注的同时,也反过来遭受了狂轰滥炸的指责。因为他的说法:
① 心理学家无法接受:弗洛伊德研究的是精神病人,而不是正常人;
② 正常人也接受不了:因为伦理道德不允许。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迫害犹太人,有关精神分析的书刊被禁止和烧毁。而在我国,精神分析学说也曾受到长期批判。
那么弗洛伊德对此的态度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不妨先看一看弗洛伊德的晚年:
Ø 1910年,弗洛伊德54岁,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学派形成
Ø 1919年,63岁,在维也纳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出版公司”
Ø 1923年,67岁,在查出口腔癌并进行手术后的十几年间,弗洛伊德从未间断过精神分析的研究,也未间断过写作,他出版了10多册德文版著作
Ø 1938年,82岁,奥地利被德国侵占,“国际精神分析学出版公司”财产被全部查封,弗洛伊德前往英国避难,第二年死于伦敦
老爷子走的似乎是逆流而上、善始但不善终的悲怆人生。不过从他的著作中,也不难看出他的研究方向有转变:
1)早年的弗洛伊德,着重研究人类存在的难题,似乎只对人类当下要处理的问题感兴趣,他出版了《梦的解析》、《性学三论》 、《自我与本我》等。
英文版《梦的解析》2)而晚年,弗洛伊德开始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探讨宗教和道德的起源问题,他对宗教、社会、文明、历史、哲学等人类发展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相继出版了《图腾与禁忌》、《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教》等。
《图腾与禁忌》如今,有关弗洛伊德的争议仍在,但其正面的影响力反而胜于争议,因为精神分析对儿童发展、梦、遗忘、无意识、动机、人格、心理分析治疗等人类发展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 弗洛伊德轶事
——文学奖
虽然弗洛伊德以心理学家闻名,但他也被认为是散文家,且文笔流畅、优美,他一生出版了10多册的德文版著作。
1930年,74岁的弗洛伊德被授予德国文学奖——歌德奖(Goethe Prize)。
没错,歌德就是写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那位德国著名作家。
弗洛伊德逝世前一年,阅读《精神分析引论》手稿,1938年7月,伦敦——作息表
弗洛伊德的作息表很严格,他一天工作11小时,且每周只有星期日休息一天。以下是他在维也纳时的作息表:
Ø 7点:起床。理发师每天早晨会到弗洛伊德家中为他修剪胡须
Ø 8点-13点:接待病人,每位病人诊疗15分钟,下一位病人间隔5分钟
Ø 13点:午餐。弗洛伊德在午餐时通常不说一句话,吃完午餐后到他会到街上散步或买东西
Ø 15-21点:继续诊疗,期间什么也不吃。65岁之后,弗洛伊德才会在下午17点喝一杯咖啡
Ø 21点后:晚餐。晚餐时弗洛伊德才会与家人轻松地聊天,晚餐后也会与家人一起散步,或去咖啡馆坐一会
Ø 回家后:继续埋头工作,工作内容有回信、写论文、为期刊校对书稿等等
Ø 凌晨1点后:休息
* 同弗洛伊德一样,村上春树也有严格的作息表:https://www.jianshu.com/p/477971f84052
——爱因斯坦
1926年,弗洛伊德见到了已成名的爱因斯坦,这是两人第一次会面,但谈话时间长达2小时。
弗洛伊德这样评价这次对话:
“他很了解心理学,就像我了解物理学那样,因此我们的谈天是很愉快称心的。”
不过,弗洛伊德说的可能是另一层意思:即爱因斯坦了解心理学,和他了解物理学一样,同样少得可怜。所以这2小时,他们究竟聊了些什么呢?
——三件事
弗洛伊德常说人生中有三件事不能计较钱:健康、教育、旅行。
弗洛伊德全家人对旅行都很在行,他们的旅行要求也很特别:必须有一栋舒适的房子,里面一定要有一间可以让弗洛伊德随时写作的房间,要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有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附近要有能够散步的森林,要有很多的蘑菇可供采摘,要有美丽的景色,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要宁静,要远离名胜古迹。
弗洛伊德在假期最大的消遣是采蘑菇,他尤其喜欢独自去找。(绝没想到弗洛伊德的爱好竟会是采蘑菇!)
——雪茄
弗洛伊德从24岁起吸烟,终身不断。在67岁那年,弗洛伊德被查出了口腔癌。直到去世前,他一共经历了33次颚部手术。
1939年9月23日,83岁的弗洛伊德再也无法承受口腔癌带来的面容改变、无法咀嚼、恶臭等巨大痛苦,他请求医生朋友为他注射了足以致命的吗啡,在伦敦去世
弗洛伊德与雪茄 拍合照时也拿着雪茄的弗洛伊德(一排左一),1909年——未婚妻的请求
弗洛伊德重视家庭,他终身只娶了玛莎一位太太。
一年冬天,当时还是弗洛伊德的未婚妻玛莎想去滑冰,她询问弗洛伊德的意见,没想到被断然拒绝。弗洛伊德拒绝的原因竟然不是出于安全考虑,而是玛莎要去滑冰,势必要和别的男人手拉手。不过三天后,弗洛伊德还是答应,但他的条件是玛莎得一个人去。
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玛莎,1884年——同名
伯格街19号(Berggasse 19)是弗洛伊德在维也纳期间的住所。19号的一层是一家屠宰店,屠夫和弗洛伊德都叫西格蒙,所以进门的两侧分别挂着两人的名牌:屠夫西格蒙和西格蒙·弗洛伊德教授。
3. 弗洛伊德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最为著名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① 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最隐蔽的部分,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生命力。
本我总是设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不在乎社会道德约束、外在现实条件的限制或社会秩序规范,只想满足本能需求,获得个体的舒适。
本我② 自我(Ego):自我尽量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遵循现实的原则,是现实化的本能。
自我③ 超我(Superego):理想的自我,人格中最崇高的部分。
它根据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来行事,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的作用是监督和管理自我。
超我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各司其职。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人格就能正常发展。
所以一个人不能放纵本我,任由欲望驱使以满足个体的原始需要,比如做一头快乐的猪。
也不能让自我过于强大,因为那会忽视本我的需要,又达不到超我的境界,容易陷入极端,走入迷途。
也不能让超我尽情增长,如果完全依据道德行事,一定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我们要关注的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动态平衡。
—— 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要缓解焦虑带来的不愉快情绪,需要自我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焦虑解决方式。他认为自我防御机制能使本我以某种形式得到满足,比如:
Ø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对时,用幼稚的行为来满足自己。比如,成年人像孩子一样哭闹。
Ø 合理化:遭受失败、挫败、目标没能实现时,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
Ø 压抑:将那些超我不能接受的,社会道德不允许的本能冲动不自觉地压制在潜意识中。
图片来源于unsplash不难看出,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维持心理平衡的动态系统,如果一个人能善用,不仅可以缓解焦虑,还能提升自己的受挫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都是积极的,如果一味地选择逃避和否认,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弗洛伊德积极的防御机制有:
Ø 幽默:以诙谐的语言或行为表达潜意识的欲望,使表达不受社会规则的约束。比如,在谈论到性、攻击等话题时,以幽默的讲法化解尴尬。
Ø 幻想:让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中达成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比如,做白日梦。
Ø 升华:将不被认可或不能直接实现的本能冲动,借助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画家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内心。
4. 结语
近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弗洛伊德说错了很多事,也猜错了很多事。
他过分强调“性”和“本能”的力量,太过于重视人体的生物性作用。
而如今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不仅仅由“性”所支配,是人格、环境、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下的产物。
不过,这位勤勉工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研究的老人,已经为世人打开了一道道新领域之门:
①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新精神分析学派”创立了各自的心理学理论,前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 荣格②“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则踩着弗洛伊德的理论迅速崛起,他们更关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代表人物有霍尼 、弗洛姆、埃里克森等。
③ 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继承了父亲的研究,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治疗法,还曾接受英女王的大英帝国勋章(CBE)
西格蒙德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早已感知到“精神分析”的局限,他说:“这门科学本身很少能独立处理整个问题,但它似乎要对许多知识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它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门辅助性学科。”
佛洛依德逝世前一年照,1938年晚年的弗洛伊德在自传的最后,对他的事业做了总体评价:
“回顾我辛劳工作和跌宕起伏的一生,可以说我为许多事情开了头也抛弃了很多建议,虽然我不知道这对今后的影响是大是小。不管怎样,我希望我已为我们知识的重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如今,弗洛伊德的学说已成为心理学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影响至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社会学、神学、伦理学、民俗学甚至教育学。
现在看来,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位开拓者,而他对自己的这番评价既是诚恳的,也是对的。
【参考资料】
1.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Sigmund-Freud
2.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王思源 译,洛依德自传,华文出版社,2018年。
3. [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王甦 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4. 汪新建,西方心理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