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这个美好的童年故事里,只有两个主角,我们都是配角。
或许,我们都是主角。
我兴奋的起了一个标题,叫【 六一:老师,我可以帮妈妈干活吗 】
那是2002年。
四年级。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是星期五,老师要求每一个同学星期六都必须到校,都要参加六一儿童节,全校上山郊游。

教室里本来很喧闹,可这时一个男同学突然站起来,看着老师,弱弱的问道:“老师,明天我不来了,我想帮妈妈干活,可以吗?”
老师看着这个同学,停了一会儿,点头说道:“可以,明天你可以不用来了。”
教室里顿时一片唏嘘声。
第二天,我们准时到校,开会之后,老师突然决定不跟其他年级去山上了,要带着我们去地里干活。
哪有地啊?
我们的学校在城里。
我们当然不高兴,可问又不敢问,只好跟着老师走出学校,走到郊外,走进地里。
远远的,我们看到那个请假的同学在一块地里干活,小小的身影都快要趴在黄土中了。
那是一块土豆,苗还很青翠,他的身影在土豆苗里时隐时现。
那副景象,至今难忘。
老师说:“今天我们班帮他家挖土豆。”
那个同学看到了我们,从土豆苗里直起身来,隔着一块地的阳光和绿油油的土豆苗,不好意思的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一路的不高兴不翼而飞,有一种新奇和助人为乐的感觉,快速跑过去。
他妈在前面挖,他在后面捡,小小的身影跟着妈妈的身影,弯腰前行。
一挖一捡,很温馨。
一前一后,牢不可破。

老师在后面的农户家里借来一些锄头,交给我们,我们兴高采烈的换着挖,换着捡。
他妈很朴素,说话很地道,于是觉得很淳朴。
那天我们才知道,男同学的爸爸死了几年了,这些土豆是年前种下的,就为卖早土豆,凑他下一个学期的学费。
也是那天,我们才知道,老师虽然是代课老师,但他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后来他妈妈要烧土豆犒劳我们,他显得很激动,到处找柴火,烧火的时候趴在地里,全身沾满黄土,脸也染得乌黑乌黑的。
没有几人干过农活,那天很多人都手都起水泡了,有的同学当时真的很卖力,有的同学也不怕脏,有的同学也在偷懒或者嫌弃。
但那一天每个人都得到了什么,不过当时可能都不知道,多年后,才知道那一次经历对人生路起多大的作用。
现在老师已经转正并且是另一所小学的校长了,道德隆重,时常有学生去拜访。虽然待遇越来越好,但还是那么清贫,却显得很高贵。
那个男同学我们一直在联系,华中科大毕业,中建五局工作,去年结婚了,由于在成都,隔得远,他没说,我们也没去。

其实,人性三分天注定,七分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不管是那个男同学还是我们,宝贵的经历和遇到好的老师,是人生的无价财富。
虽然同学最终还是要分道扬镳,但某些经历谁也不会忘记。在人生某个时刻影响过我们的老师,也一直不会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