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8037/9d1a2291a10b2ab9.jpg)
从容小主文学院图语写作19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18037/e9bdb9207b62b049.jpg)
图片提供的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
正如泰戈尔在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我们都在努力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他人的心灵。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虽然微小,但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我们渴望被重视,被理解,更渴望用自己的存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01
泰戈尔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少年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后的诗篇》、《四个人》、《家庭与世界》,《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等。
在印度以及许多国家,泰戈尔同样被尊称为“诗圣”。
他所创作的诗歌富有浓郁的哲理性及抒情性,就比如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来到和离去,这两件事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可以如盛夏的繁花一般,热烈绽放,让世界好好看看你,而在静谧中离去,如凋零的秋叶一般,虽然哀伤,却也展现了生命的强大。
《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泰戈尔泰戈尔用散文诗的形式,揭示了生命中的一股伟大的力量。他说,让自己活成一道光吧,活成一道可以刺破黑暗的光,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我们期待光明,希冀美好。如果我们不能照亮太阳, 那至少可以照亮自己的生命。
他说,化成一束可以燃烧的火炬吧,如果不能将光明燃烧,那至少可以给他人分出善良。
泰戈尔用诗歌把生命的影响紧密相连,它会点燃你的光,可以让别人走出黑暗。
细细地朗读和品味这首诗歌,在这娓娓道来、明白如话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哲理的韵味,体会到了自身能量的高贵。美丽的意象里、清新的诗句中,展示出优美的深远和深邃的意境。
愿我们能用生命的体验来影响他人,能融入自然的美好生活,能热爱人类的现实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前行的路。它会擦亮你的善良,让别人走出绝望。它会坚定你的信仰,让别人走出迷茫。它会让你成为你自己,然后让别人也成为他们自己。
02
泰戈尔提到: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能帮助到他人。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泰戈尔《飞鸟集》中金句无数,这一句则是永恒。
泰戈尔用一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向世人诉说着他对生命的思考,将人生的美好及死亡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们不再恐惧死亡。
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他说:“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颤抖。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
在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他用一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则报之以歌”让人间所受的苦难释然,鼓起勇气再度前行。
1924年,泰戈尔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同年5月18日,64岁寿辰。胡适、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为他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祝寿大会。梁启超祝寿时,为泰戈尔起中文名——竺震旦。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
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
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贯痛恨法西斯。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
泰戈尔通过诗歌和文字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亮,让当时生活在黑暗和水深火热的世界人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光明。
03
自己活成一道光,既是利己也是一种利他精神。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盲人的灯笼》
故事讲述了一个盲人提着灯笼独自走在夜晚漆黑的路上。这时,旁人对盲人的做法迷惑不解。一个僧人不由走上前去问其因。“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盲人答道,“晚上黑,没有光芒,大家就会碰到他人,所以我才在夜晚打灯的。”僧人感慨盲人的心地善良。
“不是的,我是为了自己!”盲人否定道:“我点着灯,不仅仅照亮了别人,还让别人看到了我,别人就碰不到我了。”盲人意味深长的一席话点化了僧人,也点醒了无数人。
盲人的举手之劳,在方便别人的同时,也避开了自己的不幸;盲人的举手之劳,在向我们叙说着相互关爱,利他、利己。
朝阳东升,溪水为她梳妆;花儿绽放,绿叶为她映衬;新月悬挂,群星为她作伴,天地万物都在为我们讲述关爱的故事。关爱别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关爱自己。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利他”这一理念似乎常常被忽视。然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利他并非仅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更是一种能够带来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智慧选择。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此而已。”
利他,意味着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为出发点去行动。这种行为并非意味着自我牺牲或无私奉献到不顾及自身的程度,而是在关注他人需求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更为广阔的价值实现途径。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他不畏艰难,扎根田间地头,一心只为让全球更多的人能吃饱饭。他的利他行为,不仅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人对利他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或者是一种愚蠢的自我牺牲。利他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策略。它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写在最后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用生命影响生命,这种利他是一种既能够成就自我,又能帮助到别人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随,用我们的善良和爱心,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