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饭菜都做好,摆放在饭桌上。你食欲大开,可是却没有急着吃,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
左思右想,你觉得少了点“佐料”——电影。
你打开手机,发现APP上更新了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自己一直想去看,因为太忙了,没去成。你迫不及待地打开,为了不让广告分散注意力,你甚至购买了视频APP的vip会员。你激动地点开,边看边吃,食物的美味,视觉的快感,让你觉得人生简直太美妙了,不,这个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人生的美妙,因为你已经忘了自己。
东西吃完了,但是电影还在继续,你觉得不够“来劲”又去把放了好长时间的零食拿了出来,然后边吃边看,浑然不顾自己已经“饱食”的大肚子。不知过了多久,你看了下时间,哇,已经过了四十分钟了,可是剧情马上就要高潮了,怎么办?你想了想,应该没事吧?今天的工作并不多,做得完。即使做不完,不还有明天嘛!于是,你就心安理得地把电影看完。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你终于把电影享用完毕,看到桌子上的杯盘狼藉,你想,这些东西不重要,要赶紧去工作了。
你急匆匆地把工作做完,时间太紧,根本考虑不到质量,能完成就已经不错了!
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你看着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总觉得就这么吃饭太对不起自己了,于是再次点开了手机……
吃饭是享受,补充能量,还是沟通交流?
工作太累,生活太烦,我们要吃顿好的,犒劳下自己。在食物的美味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这是极致体验。因为在那一瞬间,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食物上面,你的精神和感官被同时调动,充分参与,你卸下了所有的防备,变得极为纯粹。
但是这种极致体验是会随着次数的增多而越来越没有感觉。《故事》里提到的设计情节的“回报递减原理”就是根据这个实际规律总结出来的。
给自己的吃饭分类,是补充能量式,是享受式,还是交流式?
工作中的饭就是补充能量式,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吃饭吃好饭。吃饭的时候心无旁骛,专注把食物吃完,而吃的食物也要有所选择,少吃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会影响脑部血液的供应,让自己容易犯困,工作效率降低。不紧不慢,不拖延。更不能在吃饭时动电子产品。
享受式地吃饭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你想一边吃饭一遍看电影完全没问题,心神完全放松,吃饭就是休闲。
交流式自己吃不吃饱不重要,菜好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沟通的内容。吃不同的饭,有不同的侧重点。
饭前先过脑,分分哪一类,对梳理生活肯定会有帮助。或许你会说,想那么多累不累?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想一直累,想通一时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