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说的“上火了”,多是由于外感温热火邪,或是其他邪气郁积化热,或是七情内伤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口渴,面红,咽喉疼痛,便秘,舌苔黄等。
而“火不归元”之“火”,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真火、命门之火。而“元”指身体阳气所在的地方,可以理解为肾。
正常情况下,此火在肾水之中,受到肾水的制约而不过亢,持续地温煦全身。若肾水不足,则阴不涵阳而产生虚火的症状,虽然像实火但是和实火不同。
就像是放风筝,实火是因为风大了,所以拽着线向上飞,虚火就是人没力气了,主动放线,而此时人就相当于肾水,正常情况应该是制约肾阳的。
然而不管是哪种火,终归是火,都具有火邪的特点:像风筝一样喜欢往人体上部走,可以扰及心神,能把人体津液和气耗伤,甚至导致出血和疮痈。
此时不仅要大补肾水真阴,还要引火归元,把上浮的虚火拽下来。引火归元是用温热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常见的引火归元的药物有肉桂、巴戟天等。
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奇闻》:熟地黄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门冬一两,北五味子二钱。
我们日常应用可以用这个剂量:熟地黄40 g,麦门冬15 g,茯苓15 g,巴戟天20 g,五味子5g。本方不仅在方子组成上有特点,在用量方面也别具一格。
方中以熟地黄量最大,为君药,可以填精补髓,大补肾水。多用、重用可以使药力直达下焦,少用则难以到达。
麦门冬和巴戟天为臣药,巴戟天补肾助阳,引火归元,相当于向导。性味甘温,既不助火,又不耗水;用麦冬养阴清热,可以“泻肺中之伏火”,且陈士铎认为应该多用。
以五味子和茯苓为佐药,五味子能收能补,既能收敛浮火,又可以补肾阴,陈士铎认为五味子应少用,过用反而起不到上述效果。
茯苓可以健脾祛湿。看到过熟地黄的人就会知道,熟地很黏,用嘴嚼起来粘牙,一块一块的,很不容易消化,所以茯苓也可以防止熟地滋腻碍胃。
全方旨在大补肾水,引火归元。从而消除上浮之火导致的一系列的症状。常见的表现有口腔溃疡、痘痘、牙龈肿痛、牙龈出血、失眠多梦和耳鸣等虚火上扰的表现,以及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和腰膝酸软等肾阴虚的症状,辨证使用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口腔溃疡
由于引火汤的是治疗肾水不足,阴不敛阳导致的虚火上扰之口腔溃疡,因而与实热证之口腔溃疡需要辨别。
此时口中溃疡多反复发作,连绵不止,疼痛不如实热证之剧痛,而是隐隐作痛,溃疡面颜色比实热证淡。
可伴有乏力,腰痛,手足心热,口干多饮,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数等肾阴虚的症状;阳气趋于上部,下部的阳气就变少了,下部失去温煦,所以也可以出现泄泻,下肢冷痛重着等下部阳虚的症状。
此时可以用引火汤进行加减,若肾水虚为主,可以加黄柏12g、砂仁12g和甘草10g,取封髓丹之意;若伴肾阳虚症状,又可以加肉桂3g、黄连9g,取交泰丸之意。
痤疮
开头讲的那个病例,仔细观察其面部的痘痘颜色暗红,并不像实火那种红肿热痛;问她咽干而非实热证之咽痛,大便每天一次,不成形,非实热之大便干难解。
小便正常。舌尖红,苔少,脉细,也不像实热证之苔黄脉洪或滑。虚火上浮故口干咽干,舌尖红,咽部暗红,痘痘暗红;
大便不成形提示因为火跑到上部,而下部出现虚寒的症状,苔少、脉细提示肾水不足,故用引火汤引火归元,痤疮日久有瘀血,故加玫瑰花和红花活血化瘀:熟地黄30 g,麦门冬15g,茯苓15g,巴戟天15g,砂仁4g,五味子5g,玫瑰花6g,红花10 g。
牙龈出血
由于阳明胃经与齿龈相联系,齿为骨之余气化生,肾主骨,故牙龈疾病多从胃和肾考虑,而胃多实证,肾多虚证。虚证的牙龈出血色多淡红,而实证则多鲜红;
虚证的牙痛也多隐隐作痛,缠绵作痛,不似实证之剧烈。另外如前所述,还会伴有相应的肾阴虚甚至是火不归元而致的阳相对虚的症状。
这类牙龈出血,都可以辨证使用引火汤加减。临床常加白茅根10g、芦根15g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除此之外名老中医李可运用引火汤治疗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所致口疮、鼻衄、头痛、三叉神经痛、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种病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