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难绕过是“情”字

最难绕过是“情”字

作者: 乡里人氏 | 来源:发表于2021-01-24 09:02 被阅读0次

              ——余小英散文印象

                         

        记得最初引起我关注余小英的文章的是她那篇反映八十年代农村因包办婚姻酿成一位花季少女自杀悲剧的《花殇》,我的感觉是,到了那个年代,居然还有如此事情发生,那位我仅仅在《兰草》上“认识”的超市员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为什么会关注这样的事件呢?

        后来,我便找来《兰草》上她发表的几篇文章细细研读,写出了一篇读后感,为什么说是读后感呢?因为那就是一篇读后感,绝不是评论什么的,虽洋洋几千字,但大多是引用她的文章以支撑我的谈不上观点的观点而已。

        再后来,小英要出书了,她找到我,叫我给他写点什么,我实在推辞不过,因为这时候我已经认识了她,也知道她是我高中时的恩师张自阶老师的儿媳妇,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于是便有了附在那本《濯缨梦溪》书后的《素手绘风俗 真情寄笔端》的“狗尾”。

        说实在话,要写小英散文的评论,我的确感到力不从心,但作为散协挂了名的附会(副会),不写点又对不住黄正会(长),还是滥竽充数地画几个字吧。

        一、字里行间情谊满满,是小英散文的第一大特征

        读小英的文章,首先感到的是“情”溢于字里行间。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和表现出了人们在极为普通的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中显露出的深深的感情。

        先说爱情。以她写她父母爱情的《生命的伏击》为例。

        一般来说,以往农村夫妻间(其实岂止农村,城里的普通人也几乎一样)往往很少当面说什么爱情的,甚至很多人在结婚前不仅没有谈过恋爱,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有,也极少如有些狗血电视剧里头的现代青年甚至中年乃至老年男女一样,把不知是真是假的“我爱你”三个字挂在嘴边,但经过多年的磨合,有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则常常在不经意间的语言与行动中表现出来。记得李准的小说《李双双》与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双双小传》中男主角孙喜旺就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典台词:“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

        小英在文章中是这样表现她父母的爱情的 :

        “实际上,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吵完架后,母亲就会躲在一边悄悄流泪。父亲则坐在一边闷头抽烟。在争吵的事件上,他们各执己见互不退让,但我能感觉父亲是有悔意的。有时候,他会闷不做声地去铺晒稻草,砍巴茅,打腰子(将稻草扭成绳子,用来捆草把和木柴)、或是浇菜。在平静的日子里,他是不大主动做这些的。他一边笨拙的表达歉意,一边喊我们搬这个拿那个,做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维护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这个时候的母亲,大抵是气消了一大半。她开始起身给鸡喂食,端着撮箕屋前屋后啾啾啾的直叫唤,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那父亲装模作样“威风凛凛”的样子,那母亲嘴角噙着的“一丝不易察觉的笑”,乍看似冷战,细品实真情。小英就是抓住人物这种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细小表情,再现了特定人物(农村夫妻间)真正的爱情。

      再如:

        “他们吵架后往往好几天不说话。这期间,他们的交流基本靠喊。母亲喊:屋上的瓦要拣了;田里要打农药了;米坛里没米了。她一边喊一边咳嗽。那咳嗽亦真亦假,带着些微的娇嗔。父亲听到后,就会乖乖地去捡瓦去打农药或是挑一担谷去集市上打米。他们心照不宣地保持着吵架后的这份默契且乐此不疲。”

        一个词,“乐此不疲”,表现出了多年夫妻间经磨合而形成的不足为外人道的默契,简直是神来之笔,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忍俊不禁。

        “母亲很快病倒了。她整日恹恹的,吃什么都没有胃口。父亲从镇上抓来中药,用土钵一餐一餐熬给母亲喝。但母亲并不见好转,躺在床上一日一日萎靡下去。父亲开始学着种菜,喂鸡喂猪,学着给我们洗衣做饭。他用拿篾刀拿锄头的手笨拙地做着母亲做过的一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将父亲喊成母亲。我们喊他炒猪油饭吃;喊他给我们钉扣子;喊他给我们讲故事;喊他半夜起来给我们舀凉水喝。”

        其实,在普通人那里,爱情就是这一半对另一半的责任与义务,决不是像有些伪文学作品里所写的那种故作娇嗔与扭捏作态。这位父亲这时候的表现,不是爱情还会是什么呢?在儿女们看来,父母亲就是一个整体,多年后,当小英用手指敲下键盘的时候,我想,她一定在自己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当年的情景,所以,才会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那时候的此情此景。

        再说亲情。看看她怎样写她的外婆吧(以《背叛者》为例)。

        “外婆已经很老了,脸上的皮软软地垂着,手背上布满了褐色的斑点。她常常穿着宽大的黑色衣服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像只黑夜里的蝙蝠,呼吸中的腐朽气息浓烈而刺鼻。母亲生病后,外婆在我们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像母亲一样喂猪喂鸡、侍弄菜园,给我们炒棉油饭吃。外婆是一个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的人,她扎的草把不大不小,烧起来火苗子蹭蹭直往上蹿,她种的菜绿肥红瘦,中间不见一根闲花野草,她喂猪喂鸡会将时间掐得刚刚好,不饿着它们也不胀着它们。”

        这样的一位老人,在小英眼里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她“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扎的草把不大不小”,“种的菜绿肥红瘦”,“喂猪喂鸡会将时间掐得刚刚好”,而另一方面,她又“像只黑夜里的蝙蝠,呼吸中的腐烂气息浓烈而刺鼻”。所以-----

        “无论她怎样代替母亲做着一切,她都是我避之不及的光线。因为,在我眼里,外婆也是属于黑暗的,即使站在太阳下,她身上的黑暗部分也能让我惊心动魄。我甚至不停地想象外婆完全融入黑暗的样子,那空旷而又质实的黑暗,会不会将外婆腐蚀得发丝不剩?那时候的外婆,是躲在我们家的房梁上,还是回到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家?”

        又喜又怕,这就是她对外婆亲情的真实表现。

        “外婆首先发现我内心的叛逆因子。我惊讶于一个古稀老人怎么会有那样一颗敏锐的心。她曾以她一生的宝贵经验,反复告诫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家应有的本分。这个本分在外婆那里是包含很多准则和教条的,它可以细化到走路、吃饭、呼吸、打哈欠。她说,女儿家走路要轻要稳,目光要看前面,不能左顾右盼,吃饭要安静,少吃菜多吃饭,筷子不要老伸向别人面前的菜碗里,打哈欠时要用手遮住嘴部......外婆出生于中资人家,从小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将这种教育毫无保留地赠予了母亲,几十年后,她又想通过这种教育来改变她的外孙女。不得不承认,我今天所谓的斯文举止,除了一半来自自我约束,另一半便来自外婆的言传身教,她那些闺秀似的行为准则,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但当时,外婆这种理论教育就像生锈的齿轮,十分的聒噪难听,她宽大的黑色衣服像是一片死亡阴影,使我一度害怕到恐惧。我开始逃避外婆,也开始为逃避家乡。外婆敏锐地感知到我内心的变化(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血缘的奇妙性),她开始用苍老的、生了锈的声音来回唠叨,她说人在哪里出生,他的根就扎在哪里,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也总有一天要回来的。”

        一个出生在旧时代又在新时代生活了多年的老人形象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者对她是又爱又怕,爱的是老人言传身教给与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怕的是那黑色衣服代表的“死亡阴影”。老人是矛盾的,“我”也是矛盾的,所以,虽有割舍不掉的亲情,“我最终还是逃离了她”。

        在小英的笔下,父亲是脾气暴躁的,母亲是恬静的,哥哥是温和的,妹妹是乖巧的,当然,这些大抵也只是人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人往往是立体且多面的,比如父亲,虽然脾气有些暴躁。但在小儿女面前,却也是有“软肋”的,请看:

        “父亲性格粗暴,对子女从来不懂得温存和妥协,整个一块糙木疙瘩。这样一个木疙瘩,戏剧却成了他的软肋。他见我也要去看戏,好像从田螺里找到了一块宝玉,高兴得只差没把我举到头顶去。”

                            ——(《戏迷》)

        一个人物的另一面就这样显现出来了,这位父亲的确有其可亲可爱之处。

        这样的地方还有许多,写母亲,写父亲,小英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可圈可点的,限于篇幅与时间,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本人的能力,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可以慢慢品读体会的。

      二、 思念贫瘠苦难的故乡——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一个生于农村又长于农村,但终于摆脱了农村生活的“背叛者”,小英的心里是矛盾的。

        “我对家乡的感情一直都是复杂的,我既深爱着它,又深恶痛绝它的一层(似应为“成”——笔者)不变。在我眼里,它和外婆一样,老态,僵化却又布满教条。婆媳关系永远是水与火,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贫穷则是年轮,成为不能扭转宿命。在这里,男人耕种、喝酒、骂女人,女人只能柔顺地抵着墙根洗衣、做饭、喂鸡喂鸭。如果听到响声,她们就会跳起来,慌急着给男人端茶送水;孩子们长大后,则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一户父母心中的好人家。这是家乡的生命密码,它具有神性的权威,从祖祖辈辈手里一路传来,从来不曾改变过。秋天,风吹着村子,树枝咯吱咯吱的抽打着瓦楞,一些树叶掉在屋脊上,然后被风吹起,旋转一番后轻轻落进泥土里,一个季节便算是终结了,继而便是漫长的冬天。我一直认为,我的家乡是属于冬天的,它沉郁、肃杀、充满腐烂的气息。它似乎被季节忘记了,也被时代忘记了,它和外婆一样,也已成为黑暗里的一部分。这让我时常惶恐不安,它总让我想起在黑暗里死去的外公。”

                        ——(《背叛者》)

        在小英的笔下,她的“家乡是属于冬天的,它沉郁、肃杀,充满腐烂的气息。”这是一方面,似乎一无是处。

        但是,还有——

        “一场雨后,土地松软起来,母性的情怀开始从它的内部悄悄苏醒。”

        “地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到父亲这一辈已经很肥沃了,一锄头下去,全是松软的黑土。锄头飞快地翻挖着,春地与锄头碰撞的声音缠绵而激越。挖到一些潮湿的地方时,会有锈色的汁液从里面渗出来,带着某种暗示流向两边的垄沟。那是春地的阴柔之水么?没有人去触碰它,也没有人去议论它。它似乎隐含着某种超自然物质,诡异,神秘,却又庄严神圣,看它一眼,似乎都是一种不可赦免的亵渎。村民们向来迷信,他们相信这是冥冥之中神对一切生命的启示!”

                            ——(《春地》)

        这样的土地,不是很值得人向往么?

        “地被一垄垄翻开了,它们慵懒地躺着,散发着母性的温润。它们已经为孕育做好了准备,这时候,只要丢下一块根须,它就会用地衣拥抱它,温暖它,让它长出新的生命来。”

                    ——(《春地》)

        在农村,人们常用“棒槌落地,两头生根”来形容农事季节的珍贵,那是万物经过冬眠之后的生机勃发之时,而这样的描写,恰好是这句俗语的极好注脚。

        再看这样的描写:

        “远远近近的田畴间除了扶犁者的吆喝声,便是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车水歌,那歌似沾了花的芬芳、携了草的灵动,氤氲着一股清新的气韵,在梦溪湛蓝的天空下婉转低徊,听得劳作的人心旷神怡。”

        “夏天由于暴热,大多数人都选在清晨或是晚上进行车水灌溉。这时候,气温适宜,世界静谧,小孩子们挣不住困虫的诱惑,渐渐进入酣甜的梦乡。忽然的,那绵长悠然的车水歌声声传来,穿过田畴、穿过门楣,千转百回地抵达睡者的梦中,像波纹一样荡开梦境。是母亲的吟哦?还是外婆的童谣?贪睡者翻了翻身,陷入更深的睡梦中。”

                (《梦溪的车水歌》)

        好一曲田园牧歌,不,是车水歌。如果不是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么?能把相当辛苦黑白颠倒的晚间车水劳动描摹得这样充满诗情画意么?

        还有,那《村路》的变迁,那《被吃掉的脚印》等等篇什,无不是她对家乡感情的深深流露与表现。

      三、  拓展题材涉及面,是小英散文正起步的实践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个优秀的作者,大多都有自己相当熟悉的题材面,他可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在那里挖掘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考察古今中外那些有名的作家,我们往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如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比如我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莫言。

        但笔者觉得这还是不够的,作为业余作者,除了尽力挖掘生活,使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外,还应该想法尽力拓展自己的题材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全方位地表现时代。

        记得前几年和小英有一次对话,当问到她把家乡梦溪写完了之后还有东西写吗?她信心满满地回答说,有!

        而这一次散协辑录的近年来小英发表的文章里就有好几篇。比如《千古一叹孟姜情》。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无数人写过的题材,但小英却联系当年自己儿时看戏是的感觉,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嘉山的秋色是沉重的,它的沉重贯穿着整个澧水文化乃至华夏文化。当我站在嘉山山顶,看着姜女娘娘庙,再一次回想当年看戏的场景时,竟有一股沧海桑田的时空之感。是的,当年如马驹般的小女孩早已褪去了青涩,变得沉稳持重,再不会轻易为某个故事流泪了,但是,戏台上的那个故事一直都在心里,凄凉、柔美,如嘉山的草木生长不息,如嘉山的傩韵千转百回......”

        小英曾在超市工作过一段时间,她也以此为题材写过一些文字,甚至有媒体为她开始设过专栏。 

        在她的文字中,也出现过邻里间关系,也有对曾给予她帮助与关怀的叫不出名字的陌生人的描写,甚至也涉猎过关于官场人物的所谓“报应”之类等等。但相比较而言,似乎都还不如写她家乡与家人题材的文章那么深刻与亲切。

        当然,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我们决不能苛求她,只是希望她在今后的写作中更加牢记“文学即人学”,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就像她写其家人一样,注入深深的情感,时时在观察中,处处做有心人,而且是像前辈作家王鲁彦先生所说的那样,“带着微笑观察生活”,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如政治家一样“冷眼向洋看世界”(这里主要指对那些负面的东西),拓展写作题材的广度,更加挖掘生活的深度,探讨与表现生活中各种“人物”的人生百态,为文学园地增光添彩。

        祝小英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2018年冬至

相关文章

  • 最难绕过是“情”字

    ——余小英散文印象 记得最初引起我关注余小英的文章的是她那篇反映...

  • 情字最难

    又逢端午节了,这似乎是高考第二年逢上端午了。今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却哭了,因为我一个姐姐,复杂的关系,就不多解释。...

  • 情字最难解

  • 情字最难杀

    缘起缘落,一念之间;缘深缘浅,谁又能说清呢。 到底要让我经历过多少段爱或者恋,体会多少次伤害,才能让我遇到那个对的...

  • 桂花缘(206)

    丹桂也受到了感染,她说:“好难得的姐弟情啊!” “是啊,人与人之间,最难舍,也最难得的就是一个情字。你看,我们写的...

  • 《知己的情意》

    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一个“情”字 “情”,多么珍贵、多么难得。两人是知己,知己的“情”更叫人心疼,因为世间...

  • 难解

    情字最难解, 伤一世道缘, 损一生修行。

  • 女秘书是怎样炼成的?守身如玉

    和异性同事,尤其是在异性手下工作,最难的是一个字:情。 情是最困扰人的东西,所谓日久生情,意乱情迷,为情所...

  • 看透才懂得珍惜

    人这一生,最难看破的,莫过于一个情字; 最难悟透的,莫过于一个爱字;爱上一个人是种心动;是种接受;是种包容; 真爱...

  • 因果效应

    天茫茫,地茫茫,十字路口更迷茫! 面对此路口,是每个人感到最迷茫最难以选择的关口。 然而,谁也不要想绕过,再难也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难绕过是“情”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ts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