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太熟悉的客人来访,我会记得准备好拖鞋,去门口迎接,然后询问喝点什么,一切礼貌而客气,而客人也往往投以微笑。这样的周全是一种待人之道,十分体贴。另外一个场景,熟识的朋友“砰砰”敲着门,我打开门后,一眼不看,继续自己的事,她也不恼,径自倒了水,毫无形象地一饮而尽,然后随意拿过桌上零食在我耳边念叨。一切自然,这似乎并不礼貌,但两人皆有默契,毫不拘礼。社会是需要礼节的,对待他人体贴能让他人感到温暖与尊重,但有些人际关系不必加入到礼节的范围内,那是一种安逸与久处的适应感。
我一直很喜欢传统乡土社会邻里间自然的相处方式,不过分计较利益,相互帮助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是没有体贴,而是这种体贴无关礼节,也不必特意地心生感激,而是小舟水流而下的常态,融入生活中的情感。
正如我曾读过的一篇文章,中心意思是“朋友间不言谢”,讲的是一个村庄中和谐的邻里关系。在这个村里,从没有“谢谢”这个词,“辣椒没了,我拿点你的啊。”“随便拿。”然后一盘香气四溢的辣椒炒蛋上了桌,又匀了点给另一家。一切都习以为常。这种邻里间的相处方式在高楼大厦冰冷的阻隔下,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幸运的是,普遍中仍会有旁逸斜出的树枝。在与挚友的相处过程中,人们不用考虑周全。
寒假时穿着厚厚的睡衣躲在家中不愿踏出门,一个朋友在微信上以牛奶之名诱惑,我便迅速地换好衣服,跑出门,开口便是:“牛奶呢?快给我。”收到一瓶掉了吸管的牛奶,便美滋滋地与她聊起了天,直到被家人催了好几次才离去。我素来是一个话题终结者,对方尽力带出的一些话题能轻易地让我用几句话就冷场,语言往往是客气而生疏的。然而,在熟识的朋友面前却常常被嫌弃,理由是“废话太多”。也许是习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周全与礼貌,因而有些话总觉得不适合说出来,因人而异吧。但其实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对象不同,便会选择性地改变相处方式。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她与人的相处方式很特别,十分理智与周全,所有的利益都要计算清楚。对于一次晚餐的邀请,她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不停地询问请她吃饭的原因,以至后来作罢。也许在我的习惯意识里,带朋友吃饭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不用考虑其中的利益关系。如她这般将每一份利益算清的理智固然能减少人情的关系,避免未来可能产生的麻烦,但似乎太过冰冷,我会尊重,但并不愿太多尝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总是用一定的规则限定,还是少了些人情味吧。
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人时,都会有不同的态度,都是本色,只是环境不同罢了。对待不熟悉的人礼貌周全,是一种友善与素质,而挚友,往往给予了你展现另一面的机会,你懒散地连一杯水都不倒,你无以谈礼貌,但你仍是鲜活的自己。
(作者:晏丹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