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二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与互动》
前言:该篇讲座让我受益良多。将工作中已经在做,需要改进的部分提炼出来系统的讲解分析,让我对这方面有了系统的认知。
周老师到讲座主要讲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二、课堂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三、相关理论和假说
四、输入、输出、互动的具体研究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1.1外国式语言:本人对外族语使用的语言
这时期话语输入的特点是语言规则范围的简化、不合规范简化和替换。
笔者按: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学生交流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调节自己的语言,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来交流。同时通过重复来纠正学生交流中犯的错误。
1.2外国式语言的功能和解释
周老师通过比较理论性的语言来阐述来调节的3种方式。
1)退化:无意识地退回到自己儿童时期语言的发展阶段以适应对房水平。
笔者按:自然情境下,非教师可能是无意识的,为了促进交流而简化自己的语言。但是对教师来说,即便是自然情境下,老师一般也是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退化。
2)相配:评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然后模仿其中的语言形式。
3)语义协调:根据学习者反馈,简化,解释自己的话语。
1.3话语和互动
这一部分,老师重点介绍了互动。所谓的互动,就是沟通,理解有困难时,依据对方的反馈做调整(如重复、解释、核实、变语速),使交流持续进行。
老师也给出了互动中降低交际困难的方法:
1)请求说明
2)转换句子结构和问话点
3)放慢语速
4)重复话语
5)强调关键词
二、课堂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2.1教师用语
周老师指出,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分为以下四类:
1)课堂用语:特定用语、固定句式
2)讲授用语:解释词汇、句式结构时所用的语言
3)师生交流用语
4)教师反馈用语:做出评价所用的语言
笔者按:在我看来,都可以统一为教学用语。在开课初始,我都会将整理出的常用的课堂用语(含上述四类)贴在教室的墙上,在教授学生拼音时,融入这些课堂用语的教学。因为这些课堂用语出现频率高、多为短语、句式结构简单,学生很容易掌握。这样,经过几次课后,就可以在课堂上逐渐减少媒介语或者学生母语的使用,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教学了。
2.2话语分析
老师是通过他的学生的研究生论文《三段论及变式》来展开讲解。他的学生提出IRF三段论,及教师引发(initiate)、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有时候根据学生的后续反馈,会以重复的方式进行纠正。
2.3教师反馈的类别
主要有肯定性反馈和纠错性反馈。其中,纠错性反馈主要有:明确纠错法、请求澄清法、诱导法、重述法、补充性反馈(如学生漏词时,提醒补充,帮助其完成话语)
ps:简而言之就是直接或间接地给出反馈。不能说哪种反馈最好,而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及当下的情景,做出适当的反馈。比如明确纠正法,可能会影响话语的正确进行,甚至学生的情绪。但是如果在课堂操练中,学生犯的是反复出现的错误,我觉得可以直接指出。如果学生初次操练某个句式,一般使用诱导法或者重述法,鼓励学生主动输出,完成话语。
三、相关的理论假说
3.1输入强化:即有意识提升吸引学习者注意
如以下几种方式:
1)特殊字体或标题等醒目形式
2)重复、慢语速、重音
3)各种练习、活动
4)高频输入:特定语言点的输入和输出呈一致性(如课文中常常会反复出现该课所学的语法)
3.2可理解的输入和i+1原则
输入被理解的途径:
1)利用学习者已学过的结构和词汇(不仅是交流中,在引入生词时,也可以使用,即利用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营造上下文情境,引导学生猜测生词意义)
2)利用“此时此地”原则,让学生利用言内知识、言外环境和常识进行学习。(即实物展示、动作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3)通过教师调节会话的互动结构
ps:从理论的高度总结概括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输入形式。
3.3吸收与输入、输出
周老师提出,虽然有很多输入材料,但是学习者不一定能理解,即便能理解,也不一定能吸收。只有学生真正吸收了,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输出。这需要多次、多模态、多语境的输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吸收,进而通过多次、多模态、多语境引导学生输出。
其中,输出环节,周老师强调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适当地对学生施加压力,使之产生略高于原有水平的语言输出。
Ps: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很难。需要教师努力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使用新的语言形式。
3.4垂直结构
定义:语流中,说话者从前面话语中借用语块构成话语。
案例:
教师:这是什么?
学生:杯子。
教师: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茶。
教师:这是一杯什么?
学生:这是一杯茶。
Ps:看似复杂,但是看了案例后会明白,垂直结构其实就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表意完整的水平结构句式。
3.5互动假说语协同理论
1)输入—输出的可理解性,通过意义协商实施,教师应创造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双向交际的机会和情境。(Michael Long 1983)
2)协同理论
l协同使得对话称为高级的语言习得方式
l外语学习者语高于自己水平的人互动,尤其是与本族语互动,水平提高快。
l阅读也是互动过程,阅读会产生协同效应。
Ps:教学角度来说,教师的话语比学生的水平高一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又能有所提高。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想要有所提高收获,需要跳出舒适区,挑战一定的难度。
四、输入、输出、互动的具体研究
这一部分老师通过了几篇硕士论文来分析解释。基本上每一篇论文都是通过大量的录音案例分析汉语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特点、中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输入与输出。
其中提出来一个概念“词汇密度”,即特定语篇中词种所占的百分比。词汇密度越高,词汇的重现率越低,难度也就越大。
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有:
1)口语课堂话语量,老师的词汇密度小于学生。
2)教师词汇密度与学生词汇密度负相关。
3)教师平均句长与学生平均句长负相关。
4)熟手教师、话语时间、平均句长、词汇密度小于生手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