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研学之旅的质疑与教育思考
2016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一行361名学生在25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厦门研学之旅。我班5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行走中的课程”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实施首先就是带着极大的争议,饱受质疑的。究其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行走中的经济成本和这之中的利益关联。起初,我对于“行走中的课程”也存在着一些偏见。首先,经济成本是我尤其在意的,四天五晚3180元,这个价格对于很多学生和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且在途中学生的自我消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五六百甚至上千,皆是会产生的费用。而这一笔费用对很多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月的工资。而这一个月的工资为代价的研学真的能收获等值的东西吗?
其次,旅行对很多人来讲并不是什么心灵之旅或文化之旅,而是旅行团旗帜引领下的走马观花。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饿了就吃饭,急了就尿尿。然后,完成了从此地到彼地的过程,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满足感。至于收获了什么,一堆照片,除此,别无其他。
再次,这个也是我一向最为坚持的一点。古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增加知识积淀,丰富文化涵养。行万里路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句话放在古代,到是二者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二者,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今交通技术发达,千里江陵不仅可以一日还,甚至可以几个小时之内来回。祖国山河再大,世界再广阔都在发达而迅捷的交通技术下变得越来越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电话、飞机、高铁,世界越来越小,地球真正变成了一个“村”。这种情况下,行万里路不再是难事了,而相反,现代人娱乐和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诱惑越来越大,读书更难以坚持,读万卷书变得越来越难。相比之下,行万里路并不是件非常迫切此时非做不可的事情,任何时候买一张车票就能轻易实现,而读万卷书才是我们努力趁着青春年华,努力专注去做的事情。缘于这样的观念坚守,“行走中的课程”在我的理念里是大打折扣和怀有疑问的。我坚持认为读书是此阶段的大事且怠慢轻率不得,而行走,走出去,走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来日方长。而五天研学之旅结束了,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看着学生们的变化,我有了新的看法。
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写着作业,看着书,画着画,整理着自己的笔记,记录着自己的心情。他们井然有序,并自觉地维护着车厢里的环境、卫生。轻手轻脚,轻声细语。阳光温暖,厦门的暖风吹送着我们,列车向寒冬中的长沙驶去,而我们心里满满都是厦门冬日的暖阳,温暖如春。看着学生们,我倍感欣慰,仿佛一周的时间,他们突然就长大了,蜕去了幼稚与喧哗,学会了沉静与专注,明白了如何去发现更美的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五天前来程的那一幕幕。每一幕都与此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心力交瘁崩溃不已。以至于,第二天开营仪式上,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大发雷霆,声色俱厉地谈到了个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及个人公共素质的问题。
我们的学校教育里和教材里,总是一再地强调和倡导学生要具有公共素质,具有公德。然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那一张张考试试卷后,何谓公共素质,全忘之脑后,无意间表现得没有公共素质,却不自知。
来程的那一天,每一个同学都异常兴奋,激动不已,难以抑制。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喧哗、吵闹、推挤、叫嚷就没有停止过。路上闹,路下闹,车上闹,地上闹,车站闹,候车室闹……所到之处,无不充斥着学生们的喧闹之声,折磨着周遭人的耳朵和神经,让人难以忍受。脱离了教室,无数次地提醒都不见收效,几分钟后又恢复喧闹。甚至连坐同一车厢的其他旅客都受不了来,都纷纷质疑这是哪里来的学生,怎么如此吵闹。一些无可奈何的乘客干脆塞上耳机放大音乐来躲避这些喧闹。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作为老师的我,生气、愤怒、自责又无比难受。
我终于明白我们的学生问题在哪里。不在智商,在于素质,公共素质。而这就是我们走出来遇上的第一课:公共素质课。我们引以为傲的聪明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一堂社会课上,都表现得不够好。公共素质都不及格,我暗暗地在我的心里给他们扣掉了60分,同时也深深地自责,反思问题原因所在。公共空间无所顾忌,不管他人感受,大喊大闹大吼大叫。而这些问题,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在一个规定的空间里,却无法暴露出来。规定的空间有既定的规则,每个人都从被动到主动地遵守,并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公共空间,流动的社会空间里,没有固定的规则,因此公共素质,自我约束便显得非常重要。
公共素质的问题,这重要而深刻的一课,在我们出行的第一天途中就遇上了,且深深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公共空间里素质不够使多么令人讨厌的事情。开营仪式上,当过我将此事总结和强调之时,每一个学生都如梦方醒,集体陷入了沉默。而沉默就对了,沉默代表他们开始反思和自责,并且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认识问题便是改变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今天,在返程的火车上,他们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没有争吵,没有喧闹,安静沉稳,自觉地写着作业,看着书,谈论着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吃东西小心翼翼地收集着垃圾,及时送到垃圾桶里,主动自觉地维护着环境的卫生。看到这一幕,此时,这一课,我毫不犹豫地给他们满分!
研学旅行,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空间和学习对象的流动性,空间是灵活的,对象也是千变万化的,世间万物皆可法,一沙一叶亦可成为学习的对象。而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一方面是在认识外物,另一方面也是在认识自我。在与外物接触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塑造自我,发现最美好的自我。相比之下,学校教育里的学生,更像是一个片面的纸面人一般,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考试成绩,埋没了一拨别有特长和优点的学生。此次研学之旅,最大的收获,一方面学生重新地认识到了自我,并发现了更美好多自我,另一方面,作为老师的我也更多地更全面地认识到了学生,了解到了更完整的他们。这也改变了我对于研学教育的许多偏见,此时,金钱在意义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执念在实践面前也羞愧难当。研学旅行,是一个不走出去永远不能心悦诚服的教育过程,而一旦走出了那一步,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天宽地阔!
2016.12.11初稿2017.1.9整理定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