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b37dd3dc28c82be9.jpg)
一、概况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形式。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时期。
书院打破了贵族受教育的特权,为百姓提供了机会。
清末改为新式学堂,对我国古代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的私学发展至唐代,开始出现了书院的雏形。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设立丽下 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在当时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
所以说唐代是我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成为文人学士们读书的场所。如庐山国学、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都有讲学活动的记载,这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庐山国学就是后来闻名的白鹿书院。
到了两宋时期,书院蓬勃发展起来,有数百所之多,几乎达到了代替官学的地步。
一些著名的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展现出了其社会功能,标志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宋代形成。
特别是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最为出名。为什么呢?因为朱熹。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到九江任职。朱熹到任时,看到昔日兴盛的白鹿洞书院毁于兵火,一片狼藉,他感到非常心痛。
于是,朱熹决定重建白鹿洞书院。他不仅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而且亲自在此讲学。
同时,朱熹还亲自拟定了 《白鹿洞书院揭示》,体现了他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由此白鹿洞书院名声大增,也成了后世仿效的样板。
可以说,两宋时期的书院,其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题辩论等制度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书院,成为了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
到了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但朝廷插进了一脚,朝廷要掌控书院的领导权。所以对书院采取了委派讲学者(被称为“山长”)或给讲学者授予官衔的方式。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都要由朝廷批准。
我国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是1986年开始的。那时是中小学、幼儿园分开的。但细细溯源,恐怕在元代,“讲学者”就开始追求“职称”了。
元代朝廷不仅要掌握书院的领导权,还要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毕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的荐举,经监察机关的考核。这样,在朝廷政策的干预下,大量官办书院成为了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私办书院也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到了明代初期,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的时候,书院又复兴了。
明代最知名的书院是思想家王守仁在贵州创办的龙冈书院。王守仁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那时,学子蚁聚,风气大开。
清朝初期,书院受到抑制,到康熙、雍正登基后,书院才又逐步恢复起来。清代书院的数目据说是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达1900所之多。
清代末期朝廷曾对书院进行改制,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书院也走向了必然的衰落。
三、链接
1.朱熹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音乐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涉及并有著述,著作收集在《朱子语录》,康熙皇帝亲自为《朱子全书》作序。
2.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人,汉族江右民系。陆九渊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初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其有感于靖康之变,曾遍访勇士,商议恢复中原大略。淳熙十三年(1186年),上奏孝宗治国策略,被任为将作监。但其任命遭给事中王信驳斥,于是陆九渊被放职主管台州崇道观,后返回故乡居象山书院讲学。
绍熙二年(1191年),升任荆门军知军,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陆九渊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嘉定十年(1217年),追谥“文安”。
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
3.王守仁(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朝末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有以下名言:
1. “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 “致良知”:这是王阳明的另一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内在良知是认识世界和行动的根本,只有通过发掘和实践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格物致知”:这是王阳明借鉴朱熹思想后提出的重要口号,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反对空谈和死读书。
4. “心外无物,心中有物”:这是王阳明对心性和物质的关系的重要论述,认为心性是超越物质的,只有通过心性的发掘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
这些名言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