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柳宗元,我们最熟悉的是他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无尽的清冷落寞,都在那千古一钓之中。还有那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行文如流水,律动如叩石,读来琅琅上口。
而提到刘禹锡,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吟诵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豪迈诗人形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一对难兄难弟。
他们一个是没落的世家独子,一个是来自外地的庶家子弟,同样在长安没有背景,同样希冀建功立业。因此两个同榜进士的同学迅速成为亲密的朋友。
刘禹锡性格豪爽,交友广泛,受到太子的心腹王叔文的赏识。于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起,加入了太子的核心圈。
太子对当朝藩镇割据,宦官把持朝权很是看不惯,暗中策划继位后的变革。公元805年,太子即位,柳宗元和刘禹锡得以升迁,从六品官。他们跟着王叔文开始实施“永贞革新”。
变革一条条都是针对潘王和宦官,也就是说,王叔文们同时得罪了两大势力,这就促使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反击。很快,才进行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失败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革新派的清算。柳宗元和刘禹锡不可避免被贬官,而且是一贬再贬,最后柳宗元被打发到永州,刘禹锡被发到朗州,均为司马。
所谓的司马,只是一个空头官衔,是专门为贬官所设。
永州是一个毒虫遍地的荒蛮之地。
初到这里,柳宗元还抱有一线希望,期待几年之后可以换个地方或者让换个官职。但是,很快他就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失望了。
柳氏一族原是望族,遭武后打击逐渐衰败。柳宗元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振兴柳家。如今他却被贬到这样偏远之地,连年迈的母亲也跟着在这里受苦。别说振兴家族,简直是给家族蒙羞。
不到半年,母亲就撒手人寰。柳宗元作为贬官没有圣旨不得离开永州半步,只能含泪目送母亲的灵车离去。身为独子不能亲自送母亲的遗体回老家安葬,这成为柳宗元的隐痛。
这还不算,柳宗元终于等来皇帝的圣旨,却不是让他离开永州,而是说只要他在位,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司马,就算天下大赦也不能赦免。
柳宗元彻底失望了,他放弃了回长安的希望,开始外出游玩,寄情山水。《江雪》、《永州八记》就是那个时候的作品。
和柳宗元不同,刘禹锡一直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在朗州积极锻炼身体。研究佛学,研究药学,还亲自为生病的柳宗元研究药方寄给他。
刘禹锡坚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长安,所以他要健健康康的。
果然,十年后,皇帝召他们回长安。只是,召他们回去是要把他们贬得更远。这一次,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刘禹锡被贬到连州做刺史。两个好朋友再次结伴同行。
不过与上次被贬的区别是刺史有实权,可以做点实事。
柳宗元已经认命,到了柳州之后,他修孔庙,兴教化,把柳州变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地。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文集,希望自己的诗文能够流传后世。
在柳州仅三年,柳宗元去世了。他再也回不去长安,而他的振兴家族的希望在他离开长安的那一天开始就破灭了。
柳宗元含恨而去,他把自己的文集托付给难兄难弟刘禹锡。后来刘禹锡不负所托,还顺便把他的一个儿子带回了长安。
刘禹锡天性旷达,倔强,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终于他熬死了三代皇帝,最后也回到了长安,然后还一路升迁,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晚年。
李白、杜甫和王维,受安史之乱的影响,终生不得志;柳宗元和刘禹锡受永贞革新影响,坎坷不断。说到底,他们都是统治者权利相争的牺牲品。
唐朝在现代人印象中是繁荣、开放的;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灿若星眸。
事实上,大唐的繁荣背后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血腥。
国家不幸诗家幸,大唐诗坛上那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有着太多不为后世所知的心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