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的条件——“软泥期”入场券
作为铺垫,我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心理学概念,这个概念叫做“软泥期”,指的是人6岁之前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说,这不就是精神分析里的俄狄浦斯期及前俄狄浦斯期吗?从时间上来说是一样的。然而软泥期强调的是人格状态的“硬度”,也就是说,在6岁之前,人的心理与人格并不是一种坚实而稳定的状态,而是有点像很软的泥巴,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的,任何外来的因素,都很容易在上面留下印记。长期存在的影响因素,就会永久性地如同印记一般留在泥巴上,到这泥巴成型之后,会始终携带着这些印记。而这些印记,加上人的先天特性,就构成了后天人格中那些看起来永远无法改变的“基调”。这一概念来源于意象对话心理学,由多位意象对话的学习者与践行者所印证。现在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在意象对话心理学中,随着心理成长过程的渐进,如同剥洋葱一般解开层层情结,人就会有一定的可能性重回软泥期。因此,软泥期从体验上、现象上来讲是存在的,但并非轻易可以达到,也没有一个公式或既定流程能够保证人进入软泥期。成年后人的心理结构变得固化和“坚硬”,而对自我心理结构的持续觉察,对情结的持续化解,就相当于在“软化”人格的外围结构,也可以说,情结就意味着“固结”,本身就是“硬”的体现,化解情结即是在把“硬”的部分消融,软化,而外围人格及情结的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整体人格的软化就变得可能。因此,长期的自我成长,尤其是意象对话取向的心理成长,才是通往软泥期的唯一入场券。
进入软泥期的经过
首先是持续了八年的心理成长。小组的、一对一的、朋辈的、自我觉察的……不知道如果换算成小时数应该是多少,但总体来说是不间断的。在我看来这是进入软泥期之前必要的准备和积累过程。
然后是生了一场病,应该是感冒加发烧,按照我自己的习惯,没有吃药,在觉察中呆着。(纯属我的个人习惯,请大家不要效仿)这场病正好发生在过年期间到过年后的一段时间。没有什么事要做,呆家在家,不出门,不和人接触,处于一个容易产生退行的现实环境中。只是有少量的咨询要做。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才渐渐理解自己进入了一个特殊的状态。
首先,是每次咨询结束,我发现咨询中我体验到的情绪,都会在我心中盘踞很久,才慢慢的一点点的消散。消散的速度比平时慢了很多。就好像是用手在很软的记忆海绵上留下印迹,很慢很慢恢复的那种感觉。其次,是发现我对他人的情绪感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个档次,别人的情绪我可以直接的感知到,很清晰,也能分辨出我的和别人的,就像是一层我和他人之间的障壁消失了。最后,是我发现我对自己内在情绪的觉察,变得容易了,以前有一些难以感知清楚的情绪,在这个过程里异常清晰。我同时也感知到了自己整个心灵固有的一种氛围,在以往,这种本应是久入鲍鱼室而不闻其臭的氛围感,是很难自己觉察到的。这个状态大约持续了2个月左右,慢慢地恢复到了平时的状态。
软泥期的自我成长体验
从我的主观体验来说,软泥期我的觉察力提高了一个档次,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如果拿这个时期的感受和平时相比较,平时的自我觉察就像是要透过一个防守严密,结构复杂的堡垒看到内部的情况,很多阻碍,而软泥期的自我觉察,就像是能够直接地和自己最深层的心在一起,没有什么阻隔。平时觉察他人,就像有一层障壁树立在人我之间,大概就是我们称之为心理边界的东西,而在软泥期,我这边的这层边界消失了,或者变得异常薄弱,使得我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他人的心理状态。这种感觉,又好像原本我和他人住在不同的房子里,只能隔着窗户互相喊话,我猜测婴儿的心理状态和这种状态比较像,各种情结及心理结构尚未形成或尚未稳固,对自我和他人都较容易感知,但情绪的代谢能力也相应减弱了。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自身情结的“软化”。情结变得不那么顽固了,明显的松动。在这个期间,我有两次比较强烈的情绪爆发,也都是我平时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在情结“发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比平时更容易保持了觉察,就像一部分情绪失控的同时,有另一部分在清楚地看到,觉察到这一切在发生。并且,我在情绪爆发到一定时候,我就能够自然能地“hold住”情绪,没有继续被情结所支配,并且开始进行回观。因此,可以说在软泥期,情结内的情绪强度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情结的“顽固程度”降低了,我的整体人格状态也变得更柔然而灵活,才能够做出和以往不同的反应。
在软泥期,由于情结的“软化”,某些情结的化解变得更容易,甚至有一部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消融”。而更特别的是,只有在这个时期,人格的基调,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理世界的基本“味道”才有了改变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基调的改变是缓慢的,并且是被动的,人在其中没法主动做什么。按照朱建军先生的说法,也许唯一可做的,就是在这个时期,找一个氛围和气场好一些的地方呆着。
根据我的体验,在这个时期,人格的基本“味道”会以一种很慢的速度逐渐消散,或者说和周围的氛围、气场中和。由于整个软泥期我都呆在家中,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气场和氛围,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的人格中那种基本的“味道”消散了一小部分,这一点在从软泥期出来之后才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另外,在此期间,我有一些咨询要做,还有一个比较重的翻译任务要完成,并且经过努力也都完成了。我发现,一种“稍微有点压力,但能够承受”的氛围,在软泥期之后也成为了我人格中的“基本味道”的一部分。写到这里,反思我最近事务略为繁忙的状况,似乎的确也和那时“印刻”进来的氛围有关。
软泥期的能力重塑
软泥期的整个过程中,我恰好接了一个翻译的任务,是把两万多字的文章翻译成英文。每天大概工作2,3个小时,持续了七八天。现在看来,这样的精神集中状态、工作量和持续时间,已经足够在我的“软泥状态”中留下印记了。
我的英语水平也就是业余六级,词汇量一般。其实背过不少单词,但经常单词和意思对不上号,可以说是有很多无效而散乱的词汇记忆。在最初的两三天,翻译过程很生硬,几乎是每句话都有好几个词要查,要组织句子结构,考虑语法。有些词不会读,就顺便点一下电子词典上的发音,听一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在第4,5天的时候,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我感觉到好像我内在储藏的那些词汇信息,单词本身,中文含义,甚至包括发音,都自发地有机重组了。我每看到一个中文词,脑子里就蹦出几个相应的英文词可以选择,具体的拼写、读音的轻重,都很清晰。这期间,有一段被我称为“翻译高峰体验”的经验。在长达几百字的文章段落中,我不需要查字典,不需要组织语言,没有拼写错误,直接把一句接一句的英文敲打在屏幕上,形成通顺的段落。仿佛不是我在翻译,而是有什么在透过我来做翻译工作。有好几次,我打完一个句子,一看,啊,原来我还认识这个单词呢!这种高峰体验的状态后来稍有回落,直到整篇文章翻译完成。从这以后,我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语感明显产生了一个飞跃。就好像它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我的母语,听到或看到就会有感觉,甚至有些时候,心里的某些念头也以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顺便一提,这之前我也时不时做一些翻译工作,但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及效果。从软泥状态出来之后,做翻译也没有高峰体验那样的流畅,但是那种对英语的感觉却保留下来了。可以说,这次软泥期体验,借助着翻译活动,我在十天内重新建立了对英语的语感。因为整体心理状态的柔软,那种对英语的感觉就印进去了。也因为整体心理状态的柔软,原本储存的那些知识、记忆、字形、发音才能够重组,变成有效的词汇量,这也变相地说明,软泥期的“软”不只是在情结和感受的层面,思维与记忆的组织结构,也同时变软了,因此才有了重组的可能性。
由此我推测,在软泥期状态下,通过适当的活动,很多原本在童年期,所谓的各个“关键发展期”才能够去塑造的各种思维、情感、心理能力,其实都可以重新塑造。
所以说啊,同志们,心理成长,一切皆有可能,大家一起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