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次萧红的《生死场》,那时候只想增加我看书的数量,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不知其滋味,但流水过沟也会有一点点痕迹,所以我知道这是个我那个时候不太爱看的系列的一本。我当时不爱看把生死描写得太过直白的的书,严格来说,我是从言情小说转型到严肃文学的,。我不知道它反而算不算严肃文学,但我知道《生死场》要是拍成了电视剧,我是死都不会看的。
最近觉得的有些烦躁,又不想重新看一本我没看过的书,索性重新拿起了它,今天下午刚刚看完,很痛苦,但不想哭,而且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不必担忧性命的事。
不管是日本侵华之前还是以后,感觉在萧红的笔下人的死亡似乎是个很简单的事,人在这世间的常态便是痛苦的活着,不,应该说在那个当口,所有生物都是痛苦的活着。被磨得没了毛的老马,被当做鸡的老山羊,还有命比粮食贱的人们。
萧红说乡里的人总是忙,忙着生,忙着死。可我觉得不只是乡里的人,这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乱葬岗那被野狗拖拽咬的丧婴,下身腐烂生蛆的李二婶子,还有没死成的王婆,以及偷吃禁果后的金枝,还有不停抱怨的麻面婆,都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一度认为萧红就是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长大的,但实际上她的家庭相较于当时还算是比较好的地主家庭。
萧红与张爱玲笔下所描述的民国很是不同,她俩像是过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以我浅薄的了解不能准确的对她俩进行评判,也没有资格。但这都是当时真实的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