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篇关于“读经典”的论文。概况如下:
第一篇比较好,观点集中,核心内容是一个,高度重合
第一篇关于大学读经典,第三部分是德性历练,和第二篇的第三部分是一致的,德性与人格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说一个人品德高尚或人格,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伟大的人格伴随着伟大的德性。
第二篇重点强调修身实践,第一篇是学术化研究。
解读标题,大学为什么要读经典,落脚点在大学教育,三个方向,大学里才有学术训练、大学里才有文明涵养的养成,大学里才会更加注重德性的历练,更有针对性。第二篇文章是针对大众,是通识教育。
1.怎么读论文?
第一,首先进行比较阅读,从标题,到形式,到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问一问,经典研读对自己而言有什么价值何意义,作者分别是怎么回答的。个人阅读已有阅读经验与文本形成对话,或某一点上引发共鸣,可能也会出现不赞同,勾画批注,把自己的阅读经历,整理形成一份阅读经历,一边对话一边梳理主要内容,我作为一个教师,读经典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遍是以大学老师(作者)的身份读,第二遍是普通读者的身份,第三重身份是作为教师身份的专业阅读,要边读边思考:作为老师,到底读哪些书籍?怎么读?读后有那些收获?论文是相互交叉或相互印证的。
2.读到了什么?
一是整体内容的梳理与说明
二是个人阅读体验,如何与文本对话
包含比较阅读出来的内容和与文本对话的内容。
用诠释学的理念读文本。文本是活的,是一种哲学流派,说“与文本对话”是一种粗浅的表达。
与文本对话的举例:追问,文明涵养是指的什么?之前对文明涵养的理解是文化不断发展积累,一段时间后内化在个人身上的东西。文中的观点是……,两个面向,作者比我高明的地方在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侧重于历史,而作者还有“面向当代”的观点,启发我,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有变化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认清一个时代,什么在改变,什么没有改变,对于当下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启发二,经典阅读,本身代表了某种永恒性的东西,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可以不断滋养人们。
起码找到三处深度对话内容进行解读
第一篇,作者本人肯定是好好读过柏拉图的,讲的教师观。这部分部分可以批判阅读。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综合性知识的时代,是没有经过分化的,我们可以从现代分化的角度去观察,然后去看看他们的观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但是我不赞同用现代的方式去拆解,而应该是作为整体去理解。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六经是什么?要去查阅代表儒家的经典。前一句,六经高高在上,我为六经服务,后一句代表把六经看作我阅读的一部分,凸显“我”的主体性。说得不客气,就是六经为我服务。这样的阅读和上面的诠释学角度的文本对话相呼应。受到论文启发,有联结和思考。
“洞穴”比喻,柏拉图的故事查询,外面的火光投影在洞穴里的影子,把影子看着世界的真相,读到这里,也需要查阅资料,添加背景性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概念,这个隐喻指的是真实可能在人的认知以外。可追问:人对世界的认知本身就带有局限性,永远认知不到真正真实的东西,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是真实的投影。洞穴里的被捆绑住,无法走出洞穴。一旦走出洞穴,就会豁然开朗,和中国的《井底之蛙》略有相似。有人读到无奈,有人想到超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经典的妙处,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理解和文本的理解就发生了互动。
经典的三个层面,笔者作为老师,给学生讲苏格拉底如何做老师时的三个层面对生命实践产生的影响,这个例子举得好,反复读,发现其中的好处。这里展现了和文本对话的三层含义,对话就不再是一个“词”或“概念”“口号”。
3.还想读到什么?
找到自己的疑惑与期待,引导自己又去看了什么?做延展性阅读分享。
根据文本的线索,聚集问题做主题式搜索阅读,或者引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希望大家进一步讨论,形成总结性的东西。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需要读上好几十篇文章。
网友评论